天等 影像 牛年大吉 MR210127002,男性,44歲 主 訴:發現右腮腺區腫物2年余。 現病史:約2019年初無明顯誘因下觸及右腮腺區有花生大小腫物,無痛,無畏寒發熱,無呼吸困難,無破潰流膿等現象。未處理。隨著時間推移,見腫物逐漸增大,亦無疼痛、破潰等現象。于2020-02-11來我院門診就診,門診醫師行CT檢查后診斷"腮腺腫瘤"建議住院治療。當時因自身原因未接受,現再次來診要求住院手術治療。患者近期精神、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 既往約8年前行右耳后腫物切除術,20余年前行右頜下腫物切除術,具體不詳。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外傷及手術史。無輸血史及無過敏史。按時接種預防疫苗。余系統回顧未見異常。 個人史: 出生、成長于原籍。否認到過流行病疫區,居住環境無潮濕,生活條件一般。貧困戶。少量飲酒,無其他不良嗜好。適齡結婚,子女健康狀況良好。 家族史: 家庭其他成員均健康,無類似本病患者。否認有傳染病及遺傳病史。 診斷依據 腮腺整體體積增大 病灶位于右側腮腺后下葉 形態不規則,上下及橫徑相差大 信號較均勻 壓脂序列及DWI呈高信號影 增強明顯強化。 其他:頜下腺增大、頸部多發淋巴結、右側上頜竇炎癥(化膿性) MR診斷套路 檢查所見 右側腮腺體積增大,后下葉見片狀及結節狀異常信號影,T1WI呈等低信號,T2WI FS呈高信號,DWI呈高信號影,邊界不清,最大截面大小約18mm×40mm,上下徑48mm,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均勻強化。右側腮腺形態大小及信號未見異常。頸部見多發淋巴結,最大約12mm× 7mm,邊界清楚,左側頜下腺明顯增大,大小約30mm×21mm。右側上頜竇見斑片狀壓脂高信號影,增強呈多環狀強化。 診斷意見 1. 右側腮腺占位性病變,考慮腮腺混合瘤可能大; 2. 左下頜下腺增大。 3. 右側上頜竇炎癥。 4. 頸部多發淋巴結增大。 臨床分析 1.患者男性,44歲,病程較長; 2.約2019年初無明顯誘因下觸及右腮腺區有花生大小腫物,無痛,無畏寒發熱,無呼吸困難,無破潰流膿等現象。隨著時間推移,見腫物逐漸增大,亦無疼痛、破潰等現象。 3.既往約8年前行右耳后腫物切除術,20余年前行右頜下腫物切除術。 4.入院時檢查發現,右耳后及右頜下分別見長約5cm及7cm創口瘢痕。右側腮腺后下極見局部皮膚隆起,觸及大小約3cm×4cm類圓形腫物,質中,邊界清,活動度可,無觸痛。張口無受限,咬合關系可,伸舌居中,舌活動無受限,各涎腺及導管口未見異常,擠壓各腺體時相應導管未見異常分泌物,雙側頜下及頦下未觸及腫大淋巴結。 診斷依據: 1.發現右腮腺區腫物2年余。 2.體征:右側腮腺后下極見局部皮膚隆起,觸及大小約3cm×4cm類圓形腫物,質中,邊界清,活動度可,無觸痛。 3.輔助檢查(2020-02-11)我院門診CT提示: 右頸部占位,考慮來源于腮腺混合瘤可能性大,必要時增強或MRI檢查;右側上頜竇炎癥。 臨床考慮 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及彩超結果,本病診斷未明確,考慮以下疾病: 1.腮腺混合瘤,腮腺混合瘤是一種臨界瘤,早期為無痛性腫塊,緩慢生長,病史較長。腫瘤呈球狀、分葉狀、大小不等,邊界清楚,活動,一般不出現面神經麻痹,當腫瘤突然生長加速,出現疼痛、面癱時,提示腫瘤惡變。 2.腺淋巴瘤 多見于男性,絕大多數腫瘤位于腮腺后下極,可有腫塊時大時小的消長史,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很少有結節,質地較軟,有彈性感。腫瘤常多發,約12%病人為雙側腮腺發生,也可表現為一側腮腺的多個腫瘤。腮腺造影可見腫瘤所在處多數分支導管排列紊亂、扭曲、不規則擴張和狹窄,末梢導管可見點、球狀擴張,主導管可有臘腸樣改變。B超檢查可見病變內部低回聲區被線狀強回聲分割成"網格狀"。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3.腮腺區淋巴結 位于腮腺內,可為1個,也可為2、3個,大小在1cm以內,光滑、活動,當伴有炎癥時可固定并伴有觸痛及腫大。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4.皮樣或表皮樣囊腫:發病年齡早,多見于嬰兒。皮損為直徑1~4cm的皮下結節,其表面皮膚可活動,但基底常粘連固定,質較軟,有波動或面團樣感。一般增長緩慢。最常見部位為眼周。 5.腮裂囊腫:鰓裂瘺一般發現早,癥狀典型,多為頸側胸鎖乳突肌前緣可見細小瘺口,擠壓時可有少許白色分泌物,也可觸及條索狀物向深部走行。鰓裂囊腫生長緩慢。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偶然發現頸部或腮腺區無痛性腫塊,逐漸增大或時大時小。鰓裂囊腫上皮可癌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