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美色”。我們經常能聽到“色即是空”,里面的“色”只是單指美色嗎?還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的好色呢?得益于影視劇的發達,佛教的許多名詞與形象廣為人知,但其中也有許多誤解,一起了解佛教中的“色”到底是什么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雖然廣為流傳,但不少人依舊有所誤解,這里的“色”是指什么?女色?男色?其實在佛教中,“色”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佛教中的“色”,從狹義而言是我們眼睛見到的事物,比如物質的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等等。 從廣義而言,“色”是一切物質的總稱,比如眼睛看到的事物,通過鼻子聞到的香臭、耳朵聽到的音樂,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以及身體觸碰、感知到的冷暖、燥濕。甚至那些我們憑借肉眼、嗅覺、耳朵無法觀察到,而需要借助科學儀器才能知曉的事物也都屬于佛教中“色”的范疇。 因此,佛教中的“色”是變化著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世界中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知到的,就被稱為“色”。 佛教的色空觀,就是叫人不要有自我的執著,看到萬物都是因緣和合,不要執著,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確立“看空不空”的思想。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 圖片|弘媒中心 編輯|笨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