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2020.12.14 picture beginning “如果可以,誰不想成為一個樂天派呢?” 這是我曾經的想法,曾經的我覺得樂觀的人生活里充滿了陽光,每天都充滿著希望與期待。 似乎本身“悲觀主義者”在彼時的我眼中就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切消極想法與不作為的代名詞。 但于現在的我而言,很慶幸自己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既可以是一種性格標準,也可以是一種人生態度。我認為讀完此文的你,一定能理解我現在因何而慶幸,也希望讀此文的你們,都能擁有這樣的人生態度。 什么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第一次聽到“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是在韓雪的TED演講中。 她分享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在她在初次做電視制作人時,首先設想了最壞的結果,就是沒人愿意買這部劇,她的所有花費和心血都會付諸東流。而彼時的中國電視劇市場,只有20%的電視劇可以賣出去并在電視上播放。 然后韓雪問自己是否能接受這個最壞的結果,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結果,她的《淑女之家》成為了首部真正以4K分辨率輸出的電視劇,且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第二個故事是在2015年,她接受了貝爾的邀請去錄制《跟著貝爾去冒險》,就是那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人稱貝爺。大家都覺得韓雪瘋了,她身體素質不好,害怕昆蟲,而且恐高。 但她卻幾乎是立馬接受了邀請,因為她知道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后就再也沒有了,在野外的這20天,她抓過老鼠,吃過昆蟲。 韓雪說:“你可以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但是你要用自己的毅力去征服它。” 這就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同樣面對死亡的結局,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選擇向死而生的態度:接受這個既定的結局,然后積極投入在當下的每一天。 做最好的努力 做最壞的打算 - 2020.12.14 - “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這是我高中的數學老師送給我們的一句話,我猶憶至今。其實現在想想這句話就非常契合今天的主題,所謂“做最壞的打算”就是我在事先將最差的結果考慮到并且能夠坦然接受,“做最好的努力”也就是我在這條路上會努力用我的毅力征服困難,其實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往往會按照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也常常踐行這樣的觀點,比如在今年九月份我報考了三級筆譯,對于一個非英語專業的大二學生其實并不簡單,在備考的過程中我更是發現了筆譯實務的難度,就是你明明每個單詞都認識,也能讀懂,可翻譯出來就是一種中國人看不懂歪果仁更看不懂感覺。 但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對我來說,最差的結果也許就是白白付出了時間、精力以及我買資料報名考試的幾百塊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體驗。我了解了筆譯工作者的嚴謹和精益求精,我也充分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愿意一試。 拒絕消極主義 成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的重要條件就是要“積極”而非消極。 一個消極主義者會將他的大量時間消耗在這些負面情緒上,你只需要問問自己是否能接受最壞的結果,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請你放下所有的負面情緒,勇往直前。 作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意味著: 你必須要放下內心不現實的幻想。 就像好多人會立flag,但flag總是在倒一樣。歸根結底還是你認為你付出的那一點點努力之后愿望立馬就會實現。作為一個成功的積極悲觀主義者更需要的其實是既然想到了自己不好的結局,就應該拼盡全力去挽救這樣的解決,知道自己不夠好就用盡自己的全力去實現目標。 坦然接受事情,讓過去的成為過去。 比如說在大一的一年里,我在學業成績上拿到了全院第二的成績,并且在院里舉辦的比賽中彼時作為大一的我也能與各位學長學姐角逐也毫不遜色。很多人會對我評價優秀。但是在今年,學校組織的兩場比賽中我都沒能拿出良好的表現與成績。 此時的關鍵在于反思而不在于患得患失。做的不夠好就意味著還不夠優秀,不敢于忘記過去打破常規必然不會有更好的突破,因此時至今日我依然在努力,也依然在嘗試。 ending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喜歡嘗試的人,雖然我知道可能很多時候會輸。 但是在嘗試的過程中即使結局最差,但過程是有所收獲,結局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向死而生,最差的結局能接受的情況下,做你最大的努力,事情往往會向好發展。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是我現在的人生態度,希望你也能如此,能接受最差的結局,也在毅然拼搏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