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由來 秦漢以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黠戛斯等部相繼稱雄于蒙古高原。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以蒙古為名的國家。目前占主導的意見是:最早的蒙古人來源于東胡。東胡是匈奴以東許多族屬相同的部落聯盟。東漢時,東胡的鮮卑人興起于興安嶺地區,烏桓人崛起于其南。后鮮卑各部與匈奴等族向南擴張,滅亡了西晉。其中拓跋鮮卑貴族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王朝。不久,在鮮卑和烏桓的故地又興起了室韋和契丹等部。法國學者伯希和認為,室韋只不過是鮮卑不同的譯音(*Serbi,*Sirbi,*Sirvi)。室韋人就是留在原地較原始的鮮卑人,也是一個包括許多部落的聯盟。據《舊唐書·北狄傳》記載,在俱輪泊(呼倫池)以北,傍望建河(額爾古納河)而居者,有西室韋、大室韋、蒙兀室韋等部。其中“蒙兀室韋”就是構成蒙古族核心的原始部落。波斯拉施特《史集》記載的蒙古傳說也證實了這一點,據說蒙古人的祖先原住在名叫額爾古涅昆的深山中,后從山中出來,一部游牧于額爾古納河和呼倫池附近及其西南,這就是包括弘吉剌等部在內的迭列列斤蒙古;另一部則遷到鄂嫩河和克魯倫河上游及兩河之間的肯特山一帶,即成吉思汗所在的各部落,稱為尼魯溫蒙古。蒙古文史書《元朝秘史》則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渡過了騰汲思,來到了斡難河(鄂嫩河)源頭不兒罕山(肯特山)前居住。“騰汲思”在突厥語中意為海,很可能指的是呼倫池。《元朝秘史》描述的遷徙過程是與中外文獻完全吻合的。 按照近代語言學的分類,歷史上活動在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屬于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和蒙古語族。一般認為,匈奴、突厥、回鶻、黠戛斯屬突厥語族,東胡、鮮卑、柔然、室韋、契丹則屬于蒙古語族。公元745年回鶻滅亡了東突厥汗國。公元840年回鶻被黠戛斯所破,王室率眾西遷。不久,黠戛斯又被契丹驅回葉尼塞河故地。值此群雄無主之際,蒙古各部開始了向西滲透和發展的過程,與留在蒙古高原上說突厥語和蒙古語的各族遺裔錯居雜處。后對遼、金王朝,時而臣服,時而侵擾,而以萌古、毛褐、蒙古里、盲骨子、朦骨、朦輔等譯名見于遼、宋、金的記載中。 蒙古與韃靼 約與蒙兀室韋出現的同時,以突厥文銘刻的《闕特勤碑》上載有一種“三十姓達怛”,所處地望與室韋相當,似乎這時室韋也稱達怛。達怛之名初見于唐代漢籍,以后達靼、達旦、塔坦、韃靼之名累見于新、舊《五代史》《遼史》和宋代史籍(《遼史》和《金史》又稱為阻卜或阻),有時韃靼幾乎成了北方各部的泛稱。蒙古人自寫的《元朝秘史》中,韃靼譯作塔塔兒,只是指活動于呼倫貝爾草原講蒙古語的一部。拉施特《史集》的記載與《秘史》相同,但他解釋說:“由于塔塔兒的強盛和煊赫一時,人們對種類和名稱不同的其他部落,……全都稱之為塔塔兒。各部也自以為被稱塔塔兒而感到偉大和尊榮。”因此,金代中原人很熟悉北方的韃靼,蒙古軍占領燕京后,也被統稱為韃靼。大將木華黎等對漢人說話時也自稱“我韃靼人”。盡管蒙古是元朝統治者的自稱,但中原民間仍習稱“達達”,以至泰定帝即位詔的漢譯文中,也譯蒙古地區為“達達國土”,譯蒙古人為“達達百姓”。元亡以后,明人也稱蒙古為韃靼,《明史》為蒙古立傳即名為《韃靼傳》。隨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在西方建立欽察汗國的蒙古人也被稱為韃靼人。久之他們被當地突厥人所融化,然而這個講突厥語的民族,迄今卻以韃靼聞名于世。 蒙古的興起和大蒙古國的建立 回鶻、黠戛斯敗亡之后,蒙古高原處于四分五裂的局面,這里既有操蒙古語的部落,也有操突厥語的部落。自稱蒙古的只是蒙古語族各部中的一支,在成吉思汗年少時,他們也分成許多氏族和分支。成吉思汗率領他的伙伴(那可兒n?k?r)和部屬,次第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國。據《元朝秘史》記載,建國后曾有講九種語言的百姓聚集在巫師帖卜騰格里處。可見當時的蒙古國是一個語言各異、族屬不同的部落聯合體。然而,成吉思汗創造的千戶制度,打碎了原有的部落體系,將擁護自己的部落分屬于以親族、駙馬、功臣為首的千戶,再把被征服的各部百姓拆散分配到各千戶之中,割斷他們原有的血緣紐帶,統統變成蒙古國的百姓。 成吉思汗先統一了漠北,西邊到阿爾泰山突厥語部落乃蠻的故地,東北從額爾古納河以至外興安嶺分給其弟合撒兒,再東則屬于幼弟斡赤斤,后者又逐漸將其領地推進到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各部落都在長久的蒙古化過程中,融合成為蒙古族的一員。 漠南地區陰山以北的汪古部,在征乃蠻前已自動歸附。1214年,成吉思汗又將新占領的漠南東部金朝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信和弟侄。滅西夏以后,原屬西夏的今鄂爾多斯、賀蘭山、額濟納河、河西走廊相繼被分賜給宗王,大批蒙古牧民也隨著南遷,后逐漸形成了漠南蒙古族的聚居區。 蒙古貴族向外擴張和蒙古草原經濟的發展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以他為代表的草原貴族,又不斷發動對外擴張和掠奪的戰爭。除南下以外,成吉思汗西征的結果,長子朮赤及其繼承者拔都建立欽察汗國于哈薩克和南俄草原,次子察合臺建汗國于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境)以西至阿姆河流域,三子窩闊臺建汗國于今新疆西北部。后來其孫旭烈兀建伊利汗國于波斯。在侵略戰爭中,大批蒙古人離開了故土,部分死于戰爭,留在諸汗國的后裔被消融在各個被征服民族之中。蒙古貴族源源不斷地俘獲更多的勞動人手,包括工匠、農民和從事牧業的奴隸,使蒙古草原的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也使這里的人口成倍地增長起來。勞動力的增長不僅使蒙古草原的基本生產部門——游牧畜牧業得到較大的發展,而且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之下,新興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建設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蒙古草原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奴隸制和封建秩序的相繼確立,結束了部落紛爭、“天下擾攘”的時代,避免了相互掠奪和爭奪牧場造成畜牧業的破壞。窩闊臺汗指令各千戶內選派嫩禿赤(nuntu’u?i)專管分配牧場的工作,派人到一些缺水的地方打井以開辟新的牧場。元朝為制止草生時掘地和失火燒毀牧場,頒布了以“誅其家”的重刑保護牧場的禁令。 農業人口的流入促進了漠北農業的發展。成吉思汗曾令鎮海督率各族俘虜萬余人屯田于阿魯歡(今哈臘湖以南,后定名稱海,即鎮海)。克魯倫、鄂爾渾、塔米爾等河沿岸也有人利用河水灌溉,種植耐寒的糜、麥等谷物。世祖相繼派漢軍前往和林、稱海屯田,武宗時,和林曾年收糧九萬余石,稱海年收糧二十萬斛。 蒙古草原出現了不少新興的城鎮。1235年,窩闊臺在和林建造了以萬安閣為中心的宮殿,以后擴建為包括衙署、寺廟、商店、作坊、市場的城市。后定為嶺北行省的首府。稱海屯田處也建起城池、倉庫等。1307年,在此設稱海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諸王貴族在領地內也建造城池和宮苑。 蒙古貴族每攻占一地,就把工匠挑選出來擄回各自的領地,為其制作武器和其他手工業品,“百工之事,于是大備”。從中原經過漠南,有帖里干、木鄰、納鄰三條驛道通往漠北,交通較前方便得多。驛路的開通便利了商旅的往來,溝通了蒙古族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物資的交流。 創制本民族文字和文化的發展 蒙古族處于多民族的國家中,客觀上有利于廣泛接觸并吸收各民族的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成吉思汗建國前,就已經試行以畏兀兒字母拼寫蒙古語的文字。元世祖時又由帝師八思巴創制用梵藏字母拼寫一切文字的蒙古新字。元成宗時搠思吉斡節兒對畏兀兒字進行改革,制定了規范的蒙古字正字法和書面語法,使畏兀兒字成為便于普遍推廣的文字。元代無疑是以皇室出身的古蒙古部方言作為民族的共同語,當然畏兀兒字蒙古文必須以這種共同語為依據,這就更促進了蒙古語言的統一和民族的形成。它經過歷史的考驗一直被蒙古族使用到今天。 元朝為了吸收漢族王朝的統治經驗,利用儒學進行統治,曾組織翻譯了《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帝范》及各種儒家經書。皇帝因崇奉喇嘛教,也組織翻譯了大批梵、藏文佛經。 蒙古新字頒行后,中央設蒙古國子監和國子學,地方行省、路、散府、州分設蒙古提舉學校官、蒙古教授、蒙古學正,主管教習蒙古字。各侍衛親軍都指揮司,也各設蒙古字教授一員。同時還有不少蒙古族進入學習漢文經書的儒學。元仁宗開科舉以后,規定蒙古人在鄉試和會試中各占四分之一,從而有部分蒙古族通過科舉進入了仕途。一批蒙古族的史學家、文學家、劇作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也隨之涌現出來。 階級和階級斗爭 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國家是代表稱為“那顏”(Noyan)的奴隸主貴族的國家。皇帝、后妃、宗王、公主而下,還有萬戶、千戶等等,形成一個等級制的階梯。成吉思汗家族的后人被稱為“黃金家族”,是具有至高地位的皇室成員。一般貴族憑出身的“根腳”可以在朝廷中擔任大官,在領地內具有世襲統治和奴役所屬部民和奴隸的權力。勞動牧民和奴隸是蒙古社會中的被統治階級,也是基本生產者。原來各部落的成員已喪失了自由,淪為對某一那顏確立了人身依附關系的屬民,被固著在其領地內,不得“擅離所部,違者斬”。他們都有“出差發”的義務。其中包括按定額繳納馬、牛、羊的實物稅(漢語稱“抽分”“稅斂”,蒙古語稱“忽卜赤兒”qub?ir),向領主貢獻食用羊和飲用的馬乳,自備牛、馬、車仗、人夫為國家和領主服無償的勞役等。 蒙古貴族在元朝占有統治地位,雖然蒙古統治者竭力強調蒙古人的優越地位,但蒙古族勞動人民處于農奴或奴隸的地位,在沉重的負擔下,“蒙古子女鬻為回回、漢人奴者”比比皆是。甚至有商人從海路將蒙古男女販往西亞和印度等地做奴隸的現象。這些事實反映了蒙古人民同樣備受元王朝壓迫的階級實質。因而,在全國各族人民反抗元朝統治者不絕如縷的斗爭中,蒙古族人民紛紛起而暴動,積極投入到這一斗爭的行列。 元亡后,多數蒙古人從此留在中原。洪武、永樂時,又不斷有蒙古人成批降附明朝。久之這些人都融合在漢族當中。反之,隨元順帝北奔的有大量漢人,還有欽察、康里(均屬色目人)等衛軍都融合到蒙古族當中,現在如喀喇沁、杭錦、奈曼等旗名仍保留著這些部名的痕跡。 經過元朝一代的大發展,蒙古高原不同民族成分的部落以及大量外來人口都逐漸融合到蒙古族中,蒙古民族的形成過程大體完成了。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個民族并非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不能簡單地以血緣關系和人種學去解釋。民族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蒙古族是以一個自稱蒙古的小部而得名,這個蒙古部為統一各部,促進蒙古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元亡之后,蒙古族又經過六百年曲折的發展,成為今天多民族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在嶄新的風貌下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和發展。(原載《文史知識》1985年第3期) 《周清澍文集》(上中下) 周清澍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年9月 內容簡介 本文集收錄作者上世紀50年代以來所著學術論文70余篇。包括“成吉思汗生年考”“蒙古源流初探”“元朝對唐奴烏梁海及其周圍地區的統治”“汪古部統治家族”“藏文紅史——紅冊”“蒙古與蒙古族的形成”“蒙元時期的中西陸路交通”“張穆李文田手跡考釋”“元代文獻輯佚中的問題”“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匯證與契丹人的南遷”“大蒙古國時期儒學機構和學官的設立”等發表于國內外學術刊物、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的論述。其中約三分之一是首次發表,或一些早期發表于《文史》等大型學術年刊上的現在極難檢索到的文章。 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內蒙古分社社長莫久愚先生 右/周清澍先生 作者簡介 周清澍,1931年12月生,湖南武岡人。1957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亞洲史專業研究生畢業,同年分配到內蒙古大學。研究方向為蒙古史,尤其擅長元史。1985年晉升為教授。1988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5年12月,榮獲第四屆“中國蒙古學獎”。曾任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中國中亞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著有《元蒙史札》(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學史與史學:雜談與回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參與點校《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自編《元人文集版本目錄》(南京大學學報叢刊,1983年)。主編《內蒙古歷史地理》(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4年)。參編《蒙古族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中國通史》第6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冊(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元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和《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
|
來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