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 婦女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后有輕微腹痛、下墜等不適,這是正常現(xiàn)象。但是,如果每逢月經行經期或經期前后,出現(xiàn)難以忍受的下腹痛或腰痛,以致影響生活和工作的病癥,則為痛經。中醫(yī)學又稱“經行腹痛”、“經來腹痛”及“經痛”。 痛經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痛經病人經過詳細檢查,未發(fā)現(xiàn)盆腔臟器有明顯異常者,稱為原發(fā)性痛經,多見于未婚或未孕婦女,往往在生育后痛經會緩解或消失。 痛經嚴重時面色蒼白、手足冰冷、出冷汗、惡心、嘔吐,甚至昏厥,一般都在經血通暢后腹痛緩解。繼發(fā)性痛經指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發(fā)育不良等引起的行徑疼痛。只要病根祛除,痛經問題也就隨之解除。 一般來說,身體虛弱、慢性病、精神緊張、子宮頸口比較狹小或子宮過度屈曲、子宮發(fā)育不良、子宮內膜整塊脫落等,都可能引起痛經。 中醫(yī)認為此病多因經期或產后受風寒,或經期冒寒涉水,或經期飲食過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因情緒不佳導致氣滯血淤,或氣血虧損所致。臨床常見有氣滯 血淤、寒凝胞宮、氣血虛弱、肝郁濕熱4種類型。 1.氣滯血淤型痛經臨床表現(xiàn)為經前或經期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脹痛,經行量少不暢,色紫黑有塊,塊下痛減,舌質紫黯等。 2.寒凝胞宮型痛經臨床表現(xiàn)為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 3.氣血虛弱型痛經臨床表現(xiàn)為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經行量少質稀,頭暈目眩,心悸氣短。 4.肝郁濕熱型痛經臨床表現(xiàn)為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內灼熱,經行量多質稠,色鮮或紫,有小血塊,時伴乳脅脹痛,大便干結,小便短赤,帶下黃稠。 以上諸癥治療時要對癥下藥。采用飲食療法,也要對癥取舍,方獲良效。下面推 薦一些食療方,以供參考選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