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冬季 2021-1-30 在日常中 療愈,修復,去愛 日常很美 文/香襲書卷 相較于波瀾壯闊,我是那種更傾心于日常的人。日常,一個帖膚的詞語。它是生活中最平淡的一面,卻又是最具有互動感的。 與生活,任是誰也不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一生太長,變故無數(shù)。我們能夠真正把握的是當下光陰里的分秒,那些生活得好的人,是懂得與日常相交好的。 生活,是一個百變的萬花筒,每個人搖出的圖案都不同。這一生的光陰,我們都在做一道題,那就是生命的拼圖。一小塊,一小塊的時光里,我們在生活的底布上,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日常,是與我們最親密的相伴。 一粥一飯,一花一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些都是日常。這幾日,到了歲末,家家戶戶都在打掃衛(wèi)生,置辦年貨。生活中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日子里充滿了一種期待。 閑下來的時間里,我把心思放在生活的點滴之間。偶爾會坐在餐桌旁,修剪幾枝正開的花束,把枯黃的葉片,一片一片摘下來,輕輕地,不驚動那些花兒。 時光緩緩,心底溫良。原來覺得治愈這個詞語,是用于生病,而成年后我才明白,在日常中我們有太多的時候,需要治愈自己。 日常之美,是凡俗中最好的治愈方式。 曾經讀過一段話:“這個世界并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樣能夠帶來和平的人,能夠療愈的人,能夠修復的人,會說故事的人,還有懂愛的人。” 能夠療愈,能夠修復,以及懂愛,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在奮力奔跑的過程中,時有傷痕累累,而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日常中去療愈,去修復,去愛。 日子是靠自己過的,有人過得無趣,有人過得熱騰。用愛去經營的日常,就有了別具一格的美感。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會把日子成一種美學。古人的雅趣中,大多是與日常息息相關的。他們會在閑暇之余,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蒙雨蒔花,逐水尋幽,閑風撫琴。 這些在日常中的生活之樂,讓人的心境不再煩躁,能夠沉靜下來去融入當下的境遇。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有美存在。 日常之美,美在它的內涵。村莊的炊煙升起,是日常。一日三餐的食物中,藏著許多美的因子。天地里趕著耕牛的漢子,城市里每一戶窗口里傳出的聲響,都是一種美。 我們更應該把多一點的時間,放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小聚,臨窗獨坐,侍弄花草,或者行走四方,把自己放逐在大自然中。 日常的樂趣,是多種多樣的。 當我們懂得怎么去愛上日常,我們就學會了怎么去好好生活。所有在奔跑與用力過程中受到的創(chuàng)傷,都可以通過日常之美來治愈。 沒事時,會在大街小巷行走。巷弄里的生活氣息,從腳底傳到心底,讓人心生暖意。這邊是一家賣餅子的小夫妻,那邊是一家人忙碌著小餐館。 賣餅子的小夫妻,都是外地人。結婚沒多久,出來創(chuàng)業(yè)。先是去學習了烤餅子的技術,然后來到這里租了一間小小的門臉,做著小生意。 兩個年輕人,忙得熱火朝天。女孩在爐膛里不斷地翻動著,熱情地招呼每一個光顧小店的客人。真是小呀,他們的那間小店,就是一個樓梯間改成的,可是他們臉上的笑容,把空間照得明亮。 女孩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烤出將近一千個餅子。”她的手在寒冬的風中,已經有了幾處凍傷的斑痕,她的溫厚,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踏實。兩個人已經開店三年了,女孩很開心地說:“每年都能攢一筆錢。” 年輕的小伙子,言語不多,功夫都在手上。做出來的餅子,餡多厚實,味道也好。停下來的功夫,指著小店上掛著的一幅字畫,笑著說:“這是我自己寫的。”他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的日常中,那么接地氣地活著,小日子過得紅火。 雅俗共賞,日常之美。我們可以手提瑣碎的柴米油鹽,也可以附身執(zhí)手琴棋書畫。只要內心能夠向美而生,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意。 歲末的梅花,在郊外散發(fā)出清麗的氣質。巷弄里傳出不同的聲響,室內的三餐四季,都在手中握著,那么穩(wěn)妥。 家戶人家的日常,也就是一邊熱氣騰騰地生活著,一邊心有詩意地創(chuàng)造著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放松自己。 我在歲末的閑暇中,清理著房間,修剪著餐桌上的花束,順便煲一鍋大骨湯。陽臺上的植物,在冬日的陽關下,撒著歡。 日常,它是內心里對生活的愛意。是我們在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里,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它治愈著人們在塵世的孤寂,它讓日月有了溫度。 相對于驚天動地,我更傾向于把每一個日常過好。 寫在冬季 作者:香襲書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