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動物園黑熊襲擊飼養(yǎng)員致死的事件,已經(jīng)過去有兩個多月,但再次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還是覺得十分震驚,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看到網(wǎng)友們的議論,更是難過。 按常理來說,飼養(yǎng)員與黑熊朝夕相處,應該算是比較親密的關(guān)系了,然而,這頭黑熊突然之間,沒有一點征兆的,就襲擊了飼養(yǎng)員,有目擊者稱,還是眾多黑熊一起圍攻,沒幾分鐘,飼養(yǎng)員就沒有了。沒有常理,發(fā)生了就是事故。
這是黑熊熟悉的人,都下手了,那在野外遇到的熊呢? 更不用說了,網(wǎng)頁上隨便搜搜,便能發(fā)現(xiàn)熊傷人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年都有好幾起。 今年5月12日凌晨,在青海扎河鄉(xiāng)口前村,一頭棕熊偷偷進入了村民搭建的帳篷,襲擊帳篷后,將一名女牧民叼走,當大家找到時,已經(jīng)死亡,為了避免棕熊再次傷人,民警四處尋找棕熊,企圖將它驅(qū)趕,但遭到棕熊的襲擊,為確保安全,民警將棕熊擊斃。
在網(wǎng)友都還處在震驚中,想如果自己碰到黑熊,應該如何自救時,幾天后的17號,四川綿陽發(fā)生了一起黑熊襲擊人的事故。這次事故中,總共有三人遭到黑熊的襲擊,最終死亡。最令人震驚的是,還有一個母親,為了讓兒子逃脫,選擇犧牲自己,就這樣,兒子親眼看見自己的母親被黑熊襲擊死亡而無能為力。 這還只是今年發(fā)生的事情,時間再往前。 2018年12月,在俄羅斯,41歲的獵人謝爾蓋,在四年前曾遇到過一頭受傷的棕熊幼崽,為了讓它養(yǎng)傷,就把棕熊幼崽帶回了自己的農(nóng)場救助,從此,這頭棕熊就與獵人一起生活在農(nóng)場,而且還和獵人成為了朋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天,棕熊突然野性大發(fā),對獵人發(fā)起攻擊,并且吃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后面還吃了兩只獵犬,最終,棕熊被警察擊斃。 1915年的“三毛別羆(pí)事件”,就是一個更驚悚的例子。事件的起因,就是因為棕熊破壞了農(nóng)田莊稼,而村民為了阻止棕熊再次破壞莊稼,對棕熊開槍了,但并沒有打死它,禍根從此埋下,此后棕熊開始報復,多次進村襲擊村民,重傷3人,殺死7人,直到當?shù)亟M成了一只600人的隊伍找熊,最終才將棕熊擊斃。這個故事后面還被改編成了漫畫、小說、電影等,人盡皆知。
看到這,想說的是,熊傷人并不罕見,而且,人本來就在熊的食譜上。 熊,屬于哺乳綱食肉目下熊科動物的總稱,它們又可以分為三個亞科:熊貓亞科、熊亞科、眼鏡熊亞科。其中,熊貓亞科、眼鏡熊亞科下僅有一屬一種動物,分別是大熊貓、眼鏡熊。 其中,熊亞科下的種類比較多,包括黑熊(亞洲黑熊和美洲黑熊)、棕熊、北極熊、馬來熊和懶熊。 從它們的食物來看,熊科動物中,只有兩個“另類”,一是國寶大熊貓,這些家伙的食物中,99%是竹子,以素為食;二是北極熊,它們的食譜上,99%都是肉類,無肉不歡。而其他的熊都是雜食偏素食的動物,它們的肉食占總食物的5%-10%,也就是說,它們在通常狀態(tài)下都是吃素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吃肉的時候。
而且,它們雖然吃素,可實力非同一般,站在食物鏈頂端,不吃肉,是因為它們體型太大,行動不便,捕到肉食比較費勁,但當肉食擺在面前的時候,它們是不可能放棄的。 換句話說,熊是一種機會主義的動物,只要它們足夠餓,而且時機恰當?shù)脑挘鼈儗τ诿媲暗氖澄锸遣粫籼薜模退闶秋曫B(yǎng)員,就算是朝夕相處的人,也沒有什么例外。 相信大家對一個畫面都很熟悉,那就是棕熊站在河上游,遇到那些洄游的鮭魚,一個手掌抓一個,吃到肚子裝不下為止,這些任性的棕熊,在鮭魚足夠多的時候,還會選擇性的只吃魚的某些部位。 而在吃不到肉的時候,熊也不會介意只吃素食,它們在某個季節(jié)通常以某種植物為主,比如,在橡子豐收的季節(jié),就只吃橡子。 回到動物園的黑熊。
它們本來是雜食動物,偶爾也是要吃吃肉的,但在動物園里,飼養(yǎng)員給的都是土豆、饅頭,沒有幾個動物園,能夠給黑熊吃肉,一旦長時間不吃肉,自然會饞嘴,這點,其實人也一樣。 不同的是,人會自己想辦法吃肉,而不是通過這種殘忍的辦法。 熊的本性就是兇惡的,膽子也足夠大,雖然飼養(yǎng)的熊戰(zhàn)斗力弱了一些,但是人在熊面前,依然是手無縛雞之力的。 野外的熊,同樣也是如此。
那些闖入居民生活區(qū)域的熊,必定是饑腸轆轆的,特別是進入冬天,準備冬眠的熊,如果沒有吃飽的話,一旦它們發(fā)現(xiàn)食物,肯定會全力以赴弄到手,在它們眼里,人和其他動物是沒有區(qū)別的,同樣是一頓飯。 加上熊的體格強大,人遇到了,如果不借助工具,基本上是沒有什么逃生的可能的。也有人說,在野外遇到熊,如果來不及逃跑,裝死就好了 ,然而,事實卻是,這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裝死,只會更好的成為熊的食物。 可能,目前唯一有用的就是,防熊的噴霧,但是國內(nèi)好像沒得賣。
而且,隨著人類開發(fā)的不斷深入,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下降,熊的總數(shù)在下降,但野生熊傷人的事件,并沒有減少,人類的行為越來越多的搶占、壓縮熊的生存空間,野外 不能提供給它們足夠的食物,那它們就把眼光投向了人類。 而且,還有一個現(xiàn)象,隨著人類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熊等野生動物的保護成效初顯,熊的數(shù)量在回升,就出現(xiàn)了一些熊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保護區(qū)周邊的農(nóng)田中。 還記得有位野生動物保護學家,在東北一戶農(nóng)戶家調(diào)研,了解到的情況是,隨著保護措施的初顯成效,黑熊下山的次數(shù)不斷增多,黑熊下山看中了地里的玉米,是掰一個,丟一個,最后就只留下最后摘的一個棒子。
旁人聽起來好笑,但是在農(nóng)民口中,滿滿的無奈。 這種情況不止是熊,還有野豬等等,都屬于保護動物,碰不得,卻又忍不下。如果真的面對面遇到了,那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人和野生動物的沖突在加劇。 在這場人與野生動物的沖突中,到底是人錯了,還是它們錯了? 大家都沒有錯,錯了的,或許就是距離,各自在屬于自己的空間生活、生存,不越界,留給野生動物足夠的生存空間,或許能夠各自安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