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像是他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這個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也能看出這個人到底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雖然說朋友圈已經興起了很多年了,但是,正因為人們能夠用它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將趣事分享給別人知道,它才能長久不衰。 而對于我們來說,朋友圈就是一個共享的平臺,也是一個虛擬的網絡社交場。我們能在其中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能在其中與朋友交往。 而這個抒發的過程,這個交往的過程,就是通過發朋友圈來實現的。 發朋友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能完全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狀況。
很多人就會疑惑,為何發朋友圈的頻率,將會看出一個人的生活層次呢?其實,發朋友圈的內容,和其數量,都是有講究的。 尤其是在中國社會里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是復雜且變化莫測的,每一條朋友圈的背后,都有可能蘊涵著人際關系的矛盾。 那么,到底怎樣去發朋友圈,或者說如何控制這個“頻率”,才能讓自己人際關系的獲益最大化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發朋友圈“頻率”的分類在這里有一個問題,你一天到底會發多少條朋友圈動態呢? 曾有社會機構做過這么一個調查。在如今的社會里面,平均每個人一天要發2到4條朋友圈。 對于這個平均的數量,你達標了嗎? 其實,我們能發現,生活中一共有三類人。 一類人什么時候都不發朋友圈,認為發朋友圈過分無聊了,便直接將這個功能給屏蔽了。但是,這類人是很少的。 而還有一類人,他們堅持每天進行朋友圈打卡,認為每天一兩條朋友圈動態,能保持自己和朋友的聯系與交流。 最后一類人,他們簡直就是朋友圈動態達人,每天都發至少8條朋友圈以上。缺一條,他們都感覺不自在。 這三類人中,除了第一類人,其實后面那兩類人是占了社會人群中的大部分的。 對此,很多人就會疑惑,為何有些人不管今天有沒有發生事兒都要進行朋友圈打卡呢?為何有些人發朋友圈比吃飯還要頻繁呢? 其實,這就是人的愛好和工作的問題了。 如今很多的年輕人,他們沉溺于朋友圈的點贊,沉溺于別人的關注。那么,他們就會頻繁發圈。 而有些人,他們本來就是以朋友圈為工作平臺的,便會過分發朋友圈。 你發朋友圈的頻率,將決定你是個怎樣的人一個人的朋友圈,其內容和頻率,能在很大的一個限度上,看出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 如果這個人的朋友圈滿是牢騷之言,不是今天抱怨,就是明天憂愁,而且一天多發,那這個人基本上是消極之人。 越是消極的人,他們越會把時間花在消極情緒的傳播上,而不會自我調節,只想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別人。 如果這個人的朋友圈都是產品的推銷,不是這里摳個圖,就是那里宣揚賺了多少錢,那這樣的人,基本上是來割韭菜的。 推銷產品不是問題,可越是喜歡在產品中加上虛偽的賺錢金額,還炫耀在哪里買車買房的朋友圈。其實,這其實就是一種套路。 朋友圈,雖然說是一個可以自由言論,既可以罵街,也可以抒發感情的地方。但是,這其實也是多人共享的社交場所。 只要有社交,就肯定有人。而只要有人,就肯定會有目的和矛盾。 發的頻率越多,就證明這個人越是有目的的。而發的頻率越小,則證明這個人他們忙于生活,不想花過多的精力在無意義的事兒上。 想想看,整天都是吹噓,整天都是消極的朋友圈,如果它數量少還好,可數量多呢?終究會讓人產生出厭惡感的。 你發朋友圈的頻率,決定了你的生活層次一個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 無非是兩種人。要不就是生活忙碌,只想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的人。要不就是低調,不想炫耀的人。 往往忙碌且不想炫耀的人,他們的日子是充實的,也是不虛偽的。 而那些每天都喜歡打卡的人,他們其實都是一些較為自律,較為想吸引別人目光的人。 相反,如果一個人發朋友圈的量太多,超過了人均條數,那么他絕對就是閑得發慌,或者無所事事的人。 想想看,在這個物欲橫流,競爭極大的社會里面,又有誰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發朋友圈呢? 有些時候,能一天發一條就不錯了,何談一天發那么多條呢? 所以說,發朋友圈頻率越是低的人,他們越是在忙碌中過著充實的生活。而發朋友圈頻率較高的人,都在虛擬世界的迷惑之路上越走越遠。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