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秋,生于1914年,逝于1984年,四川江津人。拜當地名醫學醫3年后,即到上海向當時滬地名醫參師請益。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教授、中醫系主任,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國家科委中醫專業組委員等職。 重要的中醫論著有:《任氏論醫集》、《中國醫學史略》、《中國各家學識》等。 中風驗方 本圖方劑僅提供相關治療組方思路 不可盲目照方抓藥,仍需辨證論治  【方解】制豨薟強壯筋骨,通經除痹是方中主藥;干地黃、枸杞子、龜板養陰滋腎,柔肝熄風;當歸、牛膝、赤芍、丹參活血通絡;知母、黃柏、菊花制陰虛陽亢,引火下行。全方合用有滋腎平肝,通經活絡之功效。 【點評】本方用于中風陰虛證,如癥見陽虛肢涼證,或痰熱腑實證均不可運用。陳某某,男,50歲。20天前剛睡一覺醒來,想翻動身體,即覺手足不靈活,勉強從右側翻到左側,但再想翻回來就不行了。旋即口角?斜,說話費勁,發音不清,舌頭運動不自然,手足左半正常,右半呈弛緩性癱瘓。經某醫院診斷為腦血栓形成。住院半月療效不顯,囑其服中藥治療。診得脈弦細而數,舌質紅,苔薄少津,胸悶心痛,咽干思飲,小便色深。屬陰虛熱亢,內風暗動,經脈血滯之候。即予制稀薟至陰湯,減當歸為3g,去黃柏,加連翹9g,梔子9g,花粉9g。服3劑,煩熱退,語言清,口角?斜也有改善,是心經之熱已退,而經筋中所滯之血熱,尚未清徹也。復于方中去連翹、梔子,加橘絡6g,廣地龍3g。連進7劑,癱瘓恢復,手足運動正常。惟舌質尚紅,脈仍弦細,陰虛尚待繼續滋養,改用六味地黃丸。續服10劑,完全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