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北大歷史學系,但聽說就業前景不太好,要不要讀?”——這則瀏覽量高達76.9萬的問答,被不少家長視作“凡體代表作”。確實,當其他家長還在為孩子中考、高考夜不能寐時,這問出了凡爾賽的高級感。 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考上了名校必須讀,因為有很多企業對于名校生格外熱衷,比如在線教育行業。 2020年暑假,以網易精品課為985和211畢業生開出“百萬年薪”為開端,在線教育對于名校畢業生的渴求浮出水面。 先不論“百萬年薪”到底是噱頭還是在線教育行業的“新造富”運動,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老師”這個職業變成“金領”,那么,誰能端得住這一“金飯碗”? 百萬年薪求名校畢業生,教師變“金領” 2020年,疫情偷襲,在線教育火熱,迎來新一輪爆發。到了暑假,各大企業紛紛招兵買馬,爭先搶奪優秀的教師資源,甚至有的企業開出了年薪百萬、兩百萬的條件。網課老師的收入水漲船高,老師也從園丁變成了“金領”。這在眾多應屆畢業生的抱怨最難就業年的背景下,這類消息無疑引起社會熱議。 網易有道精品課面向2021屆畢業生招聘頂尖人才做網課老師,年薪保底50萬。不過其在簡歷篩選標準方面極為嚴格。在學校方面,僅面向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南大、浙大、中科大、人大以及“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院校的畢業生。 緊接著,各家在線教育企業紛紛拿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出來。2020年5月25日,清北網校發布中小學網課教師招聘啟事,稱將為優秀教師提供“年薪兩百萬,上不封頂”的薪資待遇。其招聘要求相關網課教師“能有效輸出1-9年級優質的課程體系內容,或完整的課程產品內容。”或在“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及化學任一學科中具備豐富的線上或線下大班課主講經驗,在對應學科的教研教學上有較深的造詣。” 若這些只是停留在“畫餅”階段,那么跟誰學的年薪則是實打實的。據國盛證券消息,2018年,2019年Q1,跟誰學主講名師工資中位數達到90萬。而在Q4電話會管理層表示,講師待遇一直在提升,講師預計百萬年薪。 網課老師,真的這么能“掙錢”嗎?各大在線教育企業開出如此高的年薪成本結構是否健康?并且,這看起來很香的年薪百萬的金飯碗,誰能端得起、誰能吃到嘴里? 名校畢業,只是“及格線” 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在曉曉看來更多是父母“逼迫”。做了幾十年教師的父母一直希望女兒可以繼續當老師。不過,曉曉雖然按父母的規劃當上了老師,但她沒有成為父親眼中“文靜典雅”的端莊型老師,而是在網線上為孩子們唱RAP的網課老師。95后的曉曉畢業于北京大學,2018年進入某網校,教小學語文,她說,和父輩們相比,她的收入在入職第二年就達到了百萬以上。 曉曉認為,“用巧妙的方式唱出來的語文寫作小妙招,要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好100倍,”雖然老派語文老師的父親并不贊同,但曉曉的學生們格外喜歡她的課堂。但曉曉在網校的第一年并不好過。如何從學生到老師角色的轉變,如何讓七八歲的低年級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如何適應快節奏的工作節奏,是曉曉這一年的工作難點。 “哭過、被罵過、連續幾天看有經驗老師的課程回放等等,全都干過,壓力特別大”。回憶起從業第一年,曉曉說,簡直不像回憶,“太苦了”。 像曉曉這樣,能在一年內闖出來的老師,只是少數。“最終能成為百萬名師的不足3%,”一位不行業人士談起網課名師時說到,所有的網課老師,其實更像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更多老師處于塔基部分,想成為塔尖上的“明星”,還需要磨練和悟性。 “十八般武藝”為哪般? 唱RAP是曉曉的愛好,與教學相融合,讓她的課程不再枯燥,收獲了不少學生粉絲。不過,在此之前,曉曉也苦苦摸索了一年時間。 從加入公司到真正上課,曉曉可謂中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試過“十八般武藝”。比如她需要了解學情考情,不斷優化自己的課程輸出內容;她需要苦練RAP,把好的內容總結出好聽好玩好記的段子,“一個老師,RAP只是外在展現形式,本質還是要把知識點講透,讓孩子們聽懂學會,這需要大量的磨煉。” 曉曉說,最開始很不好意思,不過后來對著鏡子練多了,也就理順了、熟悉了、找到感覺了。至今,她依然要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些外顯方面。 半年后,鏡頭感十足的曉曉順利“出道”,朝著名師方向進發。但和她同期進入公司的王芳則沒有這么幸運,在經過三周的授課專業知識、表現力、課堂才藝等方面的培訓后,王芳依然沒有找到“鏡頭感”,最終轉向幕后做起了教研。 不獨有偶,一位網課老師對壹DU財經提到,在線教育企業不會給老師太多過渡和適應的時間,這個過程本身就有“分流”。這些老師在一年內要不斷“磨課”,平均達到上萬次的課堂練習,但如果不達標他們將可能面臨“被優化”的結局。 顏值、音色、表現能力等同樣是他們通往名師之路的重要因素,這就產生了行業非常吊詭的情況:教師到底是干什么的?和網紅主播的差別到底是什么?我們的下一代會在怎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 早已迷失的在線教育 當教育的“慢”與互聯網的“快”相碰撞,在線教育在一路火花的背后很難有時間去沉淀出本質。 名校畢業生當老師,將自己對知識的把握、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本是一件好事。但當在線教育行業蒙眼狂奔,用資本的力量轟開人才之門,希望用名師來吸引家長報名、續費,卻對教育的本質卻只字不提。這顯然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隨著在線教育機構被市場所逼尋求投資,在線教育的教育性越來越弱、資本性越來越強。“過于以資為本,必然淡化自身的教育特性。” 前幾日,人民日報評論在畫里有話欄目中,點名在線教育首先要教育“在線”。 人民日報指出,在線教育,在線只是形式,本質還是教書育人。如果背離這個本質,在營銷誘導上一味燒錢卻在教學質量上偷工減料,在賺快錢上下功夫卻在謀長遠上沒打算,只會失去消費者的依賴,斷送行業未來。 在線教育的大肆營銷與高薪招人本質上都是求快,用資本的力量來圈占地盤,而在野蠻生長一年后,在線教育最終引發了家長學生群體的集體發聲與各大媒體的點名。 那么,在被點名后,在線教育能夠冷靜下來嗎?能否回歸教育的本質,把精力用在真正的“教育事業”上? *文中圖片來自:公開網絡,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