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在這里祝愿大家春節快樂,牛年健康大發。 膽經的穴位比較多,我們聊了很長一段時間,有瞳子髎、聽會、陽白、頭臨泣、風池、肩井、日月、帶脈、環跳、風市、陽陵泉、光明、絕骨、丘墟、足臨泣十五個。 把它們放在一起,簡單對比,加強理解。 瞳子髎,也就是在眼瞳的旁邊,在外眼角,治療的是眼睛腫痛一類問題。 聽會,在耳朵的前沿,治療的是耳聾、耳鳴一類的問題。 陽白在額頭上,治療的是眼瞼下垂,額紋消失一類的問題。 頭臨泣在眼瞳直上,前發際上一點,治療的是頭痛一類的問題。 風池在后腦兩旁,能疏風散邪,清新頭目,可以治療頭頸部一類的問題。 肩井在肩膀的正中間,能治療肩膀僵硬、疼痛一類的問題。 日月在乳頭直下,約第七肋骨的間隙,主要用于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 帶脈在身體側面,臍水平,治療的是水腫、肥胖、帶下一類的問題。 環跳在臀部上部,治療的是臀部及腰腿部的疼痛。 風市在大腿的外側,能疏風散邪,治療全身各處瘙癢以及大腿外側的緊張、麻木、疼痛。 陽陵泉是筋會,和筋有關的問題,可以選擇它。 光明在小腿的外側,主要用于視力問題,給人帶來光明。 絕骨在小腿下部外側,是髓會,主要的作用是補骨生髓。 丘墟是外踝的前下方,主要用于外踝扭傷、足下垂。 足臨泣在第四與第五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主要用于足背外側的疼痛,足下垂。 回顧完,今天將聊一下膽經最后一個,竅陰穴。 竅陰穴在第四個腳趾的外側指甲角0.5寸的位置。具有清肝利膽、疏肝理氣的作用。 竅陰穴的位置沒有什么肌肉,我們扎這個穴位基本都是點刺,擠出一兩滴的血就好了,能瀉肝火,清膽熱,還能調和氣血的運行。 肝膽位于脅肋部,肝膽火熱或者氣滯血瘀,會導致胸脅苦滿、疼痛。 肝陽上亢,膽火上炎會導致目赤腫痛,偏頭痛。 膽熱夾濕成濕熱,上炎可困阻耳竅,出現耳聾、耳鳴。 點刺竅陰可瀉其熱,所以竅陰穴可用于偏頭痛、眼睛痛、耳聾、脅痛等。 和中藥一樣,穴位可以單用,也可以根據具體病情加上相應的穴位。 比如肝膽火熱夾雜有濕邪,變成肝膽濕熱,則可以加上一些祛濕熱的穴位,比如豐隆、足三里、中脘等。 比如脅肋部脹痛明顯,表現為氣滯為主,可以加上一些理氣的穴位,比如氣海、期門穴等。 比如偏頭痛明顯,可以加上一些治療偏頭痛的穴位,比如絲竹空、率谷、風池等。 比如膽熱耳聾、耳鳴明顯,可以加上一些局部的穴位,比如耳門、聽宮、聽會等。 這是我對“膽經穴位”的一些理解,科普文章,不易傳播,期待大家點贊、打賞、轉發、關注,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