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每逢春節來臨,每見新貼春聯,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當年為鄉親們寫春聯的往事。當時,老鄉們那種熱情送來紅紙、高興拿回春聯的和美情景,以及全村都貼著幾乎出自我一人之手的紅彤彤春聯的吉祥氣象,著實令我心潮起伏、感銘不忘。 1966年,我小學畢業,按常規參加了初中入學考試。記得當時鄉中心小學有13人參考,最后只錄取了我。從那時候開始,為鄉親們寫春聯的任務就落到了我身上。 每年春節前一周左右,鄉親們便先后送來紅紙,托我寫春聯,一直到除夕都絡繹不絕,尤其是除夕當天,是寫春聯最忙的一天。家里三間平房,到處擺滿了春聯,我的父母、姐妹都幫上了忙,一家一家地分開放好,待墨跡干后,再將春聯卷好,標上名字,讓鄉親們來了即取,不致錯亂。 而我則是首先根據各家的房屋格局(農村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各家晃悠玩耍,所以對各家的住房格局都十分清楚)與書寫的內容,將一張或幾張紅紙裁好。雖然一些鄉親只是將紅紙送來而不作任何交代,但憑我對各家住宅布局情形的了解,諸如大門、后門、房門、灶門、獨扇門還是雙開門,甚至連禽畜圈門等都清清楚楚,因此書寫內容與款式照樣安排得妥妥帖帖。 有時,一些人家只拿來一張紅紙,而他家所需要的內容一張紅紙卻遠遠不夠用。遇到此況,我就將事先買好備用的紅紙貼用其中。而我如此不動聲色地悄悄“補貼”紅紙的“奉獻”小舉,時至今日,他們恐怕都不知道這個“小秘密”。我既要為各家設計春聯內容,又要裁紙、書寫,真個是忙得不亦樂乎,棉襖穿不住,只穿毛線衣,腦門上還微微沁汗。 我們江南老家有個習俗,就是除夕夜必定要吃餛飩的,寓意為今年家人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來年也依然如此。為了能讓鄉親們趕在除夕夜貼上對聯,我爭分奪秒,埋頭書寫不斷,就連盛在碗里的餛飩都沒工夫吃,時間一長,最終只能吃點已經糊爛的餛飩。直到將全村的春聯都寫完,我才輕松地舒出一口氣,好像打了一場勝仗似的開心。此時,我才得以書寫自家的春聯。為了使春聯上的字看起來變化多端,我將正、草、行、隸、篆幾種書體都用上了。大年初一,我到村里觀察一遍,發現春聯內容豐富,字體多樣,似乎出于多人之手,不由得竊喜起來。 盡管當時的筆、墨都是自己的,還補貼了不少紅紙,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甚至連家人都參與其中,無任何報酬,但我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后來,生產隊長用公款給我買了毛筆、墨汁、紅紙,還提出要給點報酬。書寫用具我接受了,但報酬堅辭不受。我覺得能盡自己所長,為鄉親們做點力所能及之事,實在是我與家人甚感開心的事。那時,雖然還無“志愿者”這個義務服務社會的溫馨美稱,但40余年前我義務為鄉親寫春聯之舉,則早已自覺履行了“志愿者”的義務與職責了。 我為鄉親們書寫春聯,一寫就是20余年,從未間斷。春聯內容因時制宜,在表達喜慶氣氛的同時,又起到鼓舞激勵的宣傳作用。最后幾年,我結婚生子到縣城生活,每年只有到除夕那天才能回到老家,與父母姐妹歡度春節。誰知還有一些鄉親將紅紙送來,等候我書寫春聯。鄉親們如此不變的信任與厚愛之情,委實令人感動。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調入某市高校并定居該市之后,才不得不擱下為鄉親們書寫春聯的筆。 而今,春聯雖然不寫了,老家高沿村也拆了,但我為鄉親們書寫春聯數十年的深厚情結卻永不磨滅。每當春節來臨,以前高沿村家家戶戶黑字紅紙的嶄新春聯便會映現于我的腦際,像一片紅色海洋,清風微瀾,溫馨可愛。春聯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華傳統美德精神的體現,它令我感動,令我興奮,令我溫暖,令我回味…… 憶往昔,我深深感謝為鄉親們數十年書寫春聯的難得經歷,是它讓我獲益匪淺,不僅讓我締結了鄉情,傳播了文明,而且練習了書法,還愛上了楹聯。我現今的書法之所以還差強人意,能得到一些行家的錯愛與謬贊,楹聯創作之所以能得以發表和獲獎,無疑得益于數十年書寫春聯的歷練。 現在雖然不為鄉親們書寫春聯了,但每年除夕,我必定自撰自寫一副春聯,并親手調制糨糊、貼好春聯,以此紀念為鄉親書寫春聯的溫馨美好的歲月,并借此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粹”之一“楹聯”文化的敬畏之情。 行文于此,意猶未盡,謹此便以我為庚子年春節所擬之聯作為結語。上聯是“春聯古老士林傳百世”;下聯是“書法神奇翰墨耀千秋”;橫批:“我愛書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