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山漫筆 一、厚重人文勝景地 隆冬,欲游汝州西部歷史名山娘娘山。 聽鄉人言,鰲頭村有新修的水泥路可達娘娘山半腰,我遂決定從此道上山。 從臨汝鎮北行,過千年古剎妙水寺,古色古香的樹木狀鰲頭村門和鰲頭村即映入眼簾。雖然已是冬天,但視覺印象里卻是溫噯如春。暖洋洋的太陽照著遠山近水,被村民親切地稱之為七疙瘩八門的鰲頭村,在群山環抱的美麗富饒小盆地里,恬靜悠閑,與世無爭,安送日月流年。 在鰲頭老鄉的熱心指點下,我們從西灣村的水泥路上山。行不許久,見一山傲立于前,險峻秀雅,卓然飄逸。有塔巍峨于山巔,陽光下熠熠生輝。 不用說,這就是傳說里的娘娘山了!山上的塔,無疑就是其標志性建筑。其實,剛才在臨汝鎮時,我們就已經遠遠望見,蒼茫的原野上,五峰自西向北、由小向大逶迤排列。最末之峰,一峰獨峻,傲立蒼穹,高大雄偉。與迎風山、長蛇山、和尚山、白云山等山錯落屏列,風景如畫。 半小時不到,輕松登至山巔。可能是星期天的緣故吧,山上不少學生們在嬉笑著玩耍。山上風大,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笑聲,被山風傳了很遠。此情此景,讓我無端艷羨。年輕真好!連那快樂,也是真正的無憂無慮,心無洞府,是紫陌紅塵里清清朗朗、不染塵埃的歡! 我更為這一方百姓而歡欣,一個地方,若能有一方名勝古跡供后人憑吊、游玩,那是多么幸運的事情。碎影流年,多少事情不復記憶,那些伴著你成長,曾留下你童年、少年時代無憂無慮歡笑的地方,卻是你今世里,念念不忘的美麗鄉愁,是你遠走他鄉時的魂牽夢縈,是你一回到家鄉便想去轉一轉的溫馨牽念。 這娘娘山位于三縣交界,該是多少人記憶里的美麗鄉愁?曾在多少背井離鄉游子的思鄉夢里纏綿縈繞過? 登上山巔,我就先奔房前那通石碑前,查看娘娘山來歷。這是一通1993年才立起的新石碑,上書“重修薄太后拜殿及圣像記"。通過碑文知,這廟,這塔,都是為紀念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姬娘娘而建。那通記錄著歷史變遷的老石碑,早和滿山的宏偉建筑一樣,在1958年蕩然無存了。如今眼前這些建筑,是村民們集資陸陸續續建起來的。 雖然沒看見老石碑,但那通民國25年(1936年)的重修薄太后廟碑記,我卻是知道上面部分內容的。上面寫有:“霸陵蒼蒼兮虎踞龍盤,貌奕奕兮巍煥層巒,大庭殖殖兮桷楹燦爛,多士濟濟兮駿奔其間。經營兮美輪美奐,彼君子兮可歌可詠可法可傳。”用優美的語言,形象地寫出了娘娘山拔地擎天,上摩霄漢,廟宇巍峨,色彩絢麗的壯美風光,以及遠近人士絡繹于途,拜謁不絕的盛況。文采飛揚,極易令人發思古幽情。 娘娘山上,只有簡陋的薄太后拜殿和其它幾間屋子,但房前七層高的娘娘塔,卻特別引人注目,古色古香,巍峨高大,陽光下熠熠生輝,與塔邊 那株虬枝盤旋的古樹,相映成趣,別具壯美風韻。 守廟老人熱心地告訴我,娘娘山一帶,自古以來就是控扼洛陽城通往南陽的古驛道和軍事要道。日軍侵華時,曾駕飛機轟炸娘娘塔,但沒被炸毀。后又在此山上駐軍,作為他們侵華的根據地。至今,山上戰壕、彈洞宛然。1975年武漢軍區在此山舉行陸空軍事演習,引得三縣轟動,圍觀看熱鬧人絡繹不絕。當時,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解放軍總參謀長李達親臨此地指揮。如今這座剛修成的新塔,是花了一百多萬元,依照老塔結構模樣修建的。修塔的資金,大部分是娘娘山下程子溝人王大菊去化緣募捐來的。 我對王大菊頓生感激之心。感謝王大菊這類熱心人的奔波和牽頭,才為娘娘山四圍的老百姓們,提供了精神的家園,鄉愁的留戀。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一個60多歲的老人,多年來餐風露宿四處化緣,不屈不撓地完成她恢復古跡的宏偉大業,為我們再度恢復起了這名勝古跡處的建筑,可謂功莫大焉! 二、滄桑風云知多少 娘娘山位于汝州、汝陽、伊川三縣交界,系五縱山(又名連珠山)最高峰,海拔658.8米。山巔,三縣(市)雞鳴之聲相聞。山頂有洞,俗稱“老母洞”,據說深不可測,可達大安村,但無人敢下,不知其究竟。為了游人安全,今已用青石將其覆蓋。 從古至今,群山連綿、山勢險峻的娘娘山,因其香火旺盛,信徒眾多,成為汝州西部遠近聞名的一方勝景。閑暇之時,眾百姓登高覽勝,休閑散心,其樂融融。 佇立山頂遠望,四野風景歷歷如畫。分散在娘娘山四圍的大大小小村莊,朦朦朧朧,呈現著冬日里的水墨畫意韻。曲折蜿蜒的田間小路,像長長的飄帶,蜿蜒交織在一望無際的碧綠原野。 所有的一切,似乎在無聲告訴我,當年,娘娘山四圍曾經人口眾多,村莊密集,是重要人口集居地和古道經過地。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存,博大精深,神秘莫測。 娘娘山上娘娘廟,在唐朝時期已經名聲斐然。署名唐朝宰相牛僧孺的傳奇小說《周秦紀行》里,描寫過作者拜謁薄姬廟的一段奇遇。說他在唐德宗貞元年間舉進士落第,經洛陽,將歸宛、葉, 至伊闕南道鳴皋山下,將宿大安民舍,因暮色蒼茫而迷路,遂夜入薄太后廟。 娘娘山之所以盛名遠揚,不僅僅是因為山上那個薄太后拜殿和娘娘塔,附近還有千年古剎妙水寺,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娘娘山又名霸陵山,疑即與高平陵有關。根據劉邦、曹睿的故事傳說,按年代先后順序,應該是先有娘娘山之名,后有霸陵山之稱謂,是距劉邦時代二、三百年后的又一段歷史。 娘娘山腳下的西馬莊、鰲頭和盆窯村,屬汝州臨汝鎮地域。鰲頭村寺廟道觀眾多,妙水寺和盆窯村曾經挖掘出許多文物寶貝,有仰韶文化器物,更有戰國時代的刀具。小山溝呢,聽說還挖掘出過李自成部隊大印。原名崔寧莊、蓼花村的西馬莊村,也是人口密集、文風昌盛的一個村子,聽村人言,清朝末年,該村考上“鰲頭里”官學的學子能扛官學一半之多,文風昌盛,可見一斑。 重重煙樹深處的陶營、蔡店、內埠以及娘娘山下的曹劉莊,是傳說里的古戰場,據說,劉邦、項羽在此大戰過,曹劉莊就是草料莊的諧音。如今的陶營,已被發現出地下有連綿縱橫、深不可測的藏兵洞。而伊川、汝陽交界的吳起嶺,則更將歷史引到了春秋戰國之時,傳說吳起在此地大戰過。 獵獵的山風里,我竭力睜大眼睛,向內埠、陶營、白沙、甚至嵩縣九皋鄉一帶觀望,想結合腦海里的所有文史知識,澄清這一帶的綿綿古道,山川歷歷,以及那些神秘莫測的歷史煙云。只可惜,歷史太遙遠了,留下的有關資料也太少了,我自己的學識也太有限了,理不清那段歷史到底與劉邦項羽有沒有關系,只能悵惘復悵惘。 作為臨汝鎮人,我知道娘娘山大名,可謂早矣!少年時代,詢問起娘娘山來歷,鄉人故老便眉飛色舞,意興闌珊,向我講述一個流傳甚廣而且頗具神話色彩的傳說。 話說某朝,有將軍反叛,皇上帶娘娘御駕親征,駐扎此山。大戰一觸即發,兵馬將行,皇上謂娘娘曰:“此行去平叛,若勝,則旗高舉;若敗,則偃旗息鼓。”若干日后,娘娘見山下行兵匆匆卻偃旗息鼓,以為兵敗,遂自盡身亡。皇上其實并未兵敗,只是想跟娘娘開個玩笑而已。當他突然醒悟這玩笑開的有點過頭時,遂縱馬上山還營,無奈娘娘已香消玉殞。 后來,百姓于山上建廟祭祀娘娘。皇上打馬五縱之處,就是民間傳說里的五縱山。又因其狀如連珠,故又曰連珠山。其它諸如大安的搬倒井、臥單山、騾子不下駒、五縱山上圪針朝著皇帝前進的方向避免掛住皇帝的馬等神話傳說,莫不與此故事息息有關。 及至人到中年,有機會看到一些歷史典藉和史志資料時,我方豁然大悟:薄姬娘娘并沒有自盡在這個山上,劉邦公元前195年去世,她是公元前155年才去世的,比劉邦多活了40年呢。少年時代聽來的那些鄉野古老以訛傳訛的傳說故事,生生地誤導我了將近四十多年。 娘娘山上憶薄姬 古跡漫湮之處,最易發思古之幽情,何況這歷史厚重的娘娘山呢? 山風獵獵里,亂世里那個渾身充滿謎團的傳奇女子薄姬,那個被相士說命中注定要生天子的神秘女人,那個紅顏命薄卻最終尊貴天下,被后世稱為千古賢后的傳奇女人,從厚厚的發黃歷史冊頁深處,一步步走來,裙裾飛揚,嘴角掛滿神秘微笑…… 薄姬(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5年)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時值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起兵反秦,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媼就將自己的女兒薄姬送進魏王宮中。魏媼到著名女子看相士許負那里,卜算女兒薄姬的命運,許負說薄姬會生下天子。當時西楚霸王項羽正與漢高祖劉邦在滎陽相抗衡,天下大勢尚未分明。魏豹跟隨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后又背叛劉邦,持中立的態度,接著與項羽聯合講和。劉邦派曹參等人攻打并俘虜了魏豹,把魏國改置為郡,將薄姬送進宮中工房織布。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在成皋臺(今滎陽汜水鎮一帶,又名虎牢關)上,聽到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相約“茍富貴勿相忘”的事兒,就把薄姬召來并與她同房。這一次同房,薄姬有了身孕,于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生下兒子劉恒。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呂后專權漢宮。薄姬要求攜帶年幼的兒子劉恒,去偏僻的代國封地居住。因為薄姬出身寒門,劉邦一直并不太看重她,薄姬又為人低調和善,從不爭權奪勢,從不涉足后宮是是非非,呂后對別人心狠毒辣,對她倒很不錯,不但沒找過她的茬兒,而且準許她出宮。 像魚兒游進了深海,擺脫了后宮是是非非的薄姬,只一心培養兒子成才。她的兒子劉恒,即漢文帝,是個大孝子,對母親很孝順。母親有病了,他衣不解帶侍奉母親,連母親的湯藥,也要自己嘗過之后,才敢放心地讓母親食用。二十四孝里“文帝嘗藥”中的“文帝”指的就是他。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大臣議立新帝,皆稱薄姬仁善,故商定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尊薄姬為太后。 薄姬的一生,紅顏命薄,卻又是大富大貴頗具傳奇色彩的。作為妻子,她是薄命的,第一個丈夫魏豹早死了,第二個丈夫劉邦也不待見她。但作為母親,她是成功的,不但為家庭培養出一個孝順兒子,而且為大漢王朝培養了一個懂得老百姓疾苦的好皇帝。從民間來又到民間去的她,深切理解底層老百姓的疾苦與對戰爭的反感,兒子登基后,她多次讓兒子為老百姓減免賦稅。勵精圖治的漢文帝,承母之訓,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以致四海升平,國勢日強,“漢景之治”為大漢朝奠下了良好的基礎,對鞏固西漢政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薄姬還對穩定朝綱,保護功臣,做出過自己的貢獻。削平諸呂挽救漢王朝的大功臣絳侯周勃,被誣告謀反,漢文帝也想將其治罪。薄太后知道后很生氣,兒子臨朝時,她抓起頭巾向兒子擲去,說:“絳侯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數十萬大軍,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漢文帝趕緊向薄太后謝罪,派使臣手持符節釋放絳侯,恢復他的爵位和封邑。 薄姬雖出身寒門,卻是一個具有大見識的智慧女人。面對命運坎坷,她小心謹慎,安分守己,順其自然,平淡度日,不怨天尤人,不悲悲戚戚,不與命運爭高下,結果竟成了最后的人生大贏家。 由于薄姬生前低調賢惠,故被人們稱為“千古賢后”。這娘娘山上的薄太后拜殿,據傳說,就是漢景帝思念祖母,在薄姬娘娘當年駐扎過的山上建起的。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在劉秀的倡導下,全國大興抑“呂”尊“薄”之風,追尊薄姬為高皇后,全國各地更是開始紛紛為薄姬建廟紀念。今汝州市楊樓鄉的薄姬廟村,也因薄姬而得名。此娘娘山之得名,或許也于當年那場抑“呂”尊“薄”之風有關。 長空萬里,山風獵獵,不知名的鳥兒高鳴著翱翔藍天,將陷入歷史思索里的我驚醒。 回首東望,遼闊壯美的千年豫西古鎮臨汝鎮涌至眼底。我恍惚看見了寬袍大袖的廣成子,正在崆峒山上怡然漫步,這個提倡“順天時、從民意、無為而治”治國養生理念的男人,炯炯有神的智慧目光里,充滿對世事人生的了悟透徹。而娘娘山上,傳奇的低調神秘女子薄姬,也恍然在滿目蕭條的冬日風景里,靜待春暖花開時,笑傲春風。作為與這個千年古鎮有過緊密聯系的兩位古人,他們的處世理念是那樣的驚人相似!千年的古鎮,因為他們而充滿了無盡的靈氣和厚重。 遙遠歷史深處的他們,給我們這些后來者,尤其做母親的后來者,以振聾發聵的沉思:作為家庭中引帶孩子主力大軍的女性們,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兒女?該怎樣以身作則,給我們的兒女樹立良好的人生榜樣?一個優秀的母親,影響深遠,至少三代啊! (天瑞集團宣傳部 史運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