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如來佛祖的得意二弟子?大弟子是誰?10大親傳個個懷絕技四大名著《西游記》中,唐僧是西天取經的主人公,也是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在東土大唐,選定的前往西天大雷寺取經的取經人。 唐僧被選為取經人前,曾是九世的好人,但均在流沙河畔被遭貶下凡的卷簾大將沙僧吞食。 當時,沙僧在八百里流沙河中,每隔七日便會遭到飛劍穿心,同時還得忍受饑寒之苦,因此,靠吃人渡日。 別的人被沙僧吃掉后,就會隨波逐流,或沉入流沙河底。但前往西天的9個取經人,也就是唐僧的前九世,在此遇難后,既不飄流而去,也不沉底。 沙僧好奇之余,還將這9個人的骷髏頭串在一起,戴在了脖子上閑來無事,拿出來玩耍消遣。 后來,當觀音菩薩勸善沙僧皈依佛門,唐僧師徒來到流沙河后,無法過河,9個骷髏頭與觀音菩薩的寶葫蘆,化成了法船,穩穩渡過流沙河界。 9個骷髏頭完成使命后,便化作九股陰風,消失不見。 《西游記》原著中,吳承恩老師多次談到唐僧是如來佛祖的得意二弟子——金蟬子轉世。 那么,西游神話中,唐僧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佛祖的大弟子又是誰?結合《西游記》原著和中國佛教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供大家交流探討。 一、如來佛祖的大弟子是誰?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團隊取經成功后,在靈山之上,受到如來佛祖的封賞:唐僧和孫悟空分別受封旃檀功德佛和斗戰勝佛;二師兄豬八戒被封為凈壇使者; 沙僧則被如來佛祖加升為大職正果,受封“金身羅漢”。 大乘佛教中,“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其修為境界是“自覺”。其地位要低于佛陀、菩薩,位于佛教中的第三位。 因為,佛陀的修為境界是自覺、覺他、圓滿,也就是修行達到最高一級的果位;菩薩的修為境界是自覺和覺他,其修行果位次于佛的境界;羅漢則是低于菩薩的第三級修行果位。 二、如來佛祖的“十大弟子”佛經中談到,如來佛祖的十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個主要門徒。大乘佛教早期經典《維摩詰經》卷“弟子品”曾記載了十大弟子的情況。 經書中稱,釋迦牟尼傳教45年,最得意的有十大弟子,分別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第一大迦葉、天眼第一阿那律、解空第一須菩提、說法第一富樓那、議論第一迦旃延、持律第一優婆離、密行第一羅睺羅、多聞第一阿難陀。 據說,如來佛祖的這十大弟子,個個都身懷絕技,非等閑之輩,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親傳弟子,也都獲得了羅漢的修行正果,被稱為“十大羅漢”。 此十大弟子都獲得了阿羅漢果,簡稱“羅漢”。因此,佛祖的十大弟子,也就是“十大羅漢”。 這些弟子們都非等閑之輩,均得到了釋迦牟尼的親傳和“聲聞”,個個身懷絕技。 三、舍利弗以何著稱?在《西游記》文學作品中,稱前往西天取經的唐僧,是如來佛祖的得意弟子——金蟬子。 查閱資料可知,佛祖的大弟子就是排名十大弟子之首、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又名舍利子。舍利是其母親的名字,意為百知鳥,形容有辯才。舍利弗年輕時與好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一同加入佛祖門下。 為了鍛煉舍利弗,釋迦牟尼便讓舍利弗為僧眾說法。由于舍利弗的年齡比佛祖還要大,也先于佛祖涅槃。于是,藏傳佛教中,站在佛祖身邊的正是目犍連和舍利弗。南傳佛教中,也尊其為“法將”。 四、佛祖的其他九大弟子都是誰西游神話中,唐僧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在盂蘭盆會上,還曾向萬壽山五莊觀的鎮元大仙敬獻過茶。 除了上面談到釋迦牟尼佛祖的大弟子舍利弗后,其他9個弟子,又都是誰,分別以何著稱? (1)神通行孝第一目犍連和頭陀第一摩訶迦葉《維摩詰經》中談到,佛祖的第二親傳大弟子是目犍連,亦稱為“大目犍連”。 關于目犍連的事跡,佛教中有名的盂蘭盆節,就與著名的故事“目連救母”有關。目連看到地獄中母親受苦受餓的樣子,卻無能為力。在佛祖的指點幫助下,目連集眾羅漢之功力,于每年七月中旬以盆裝百果,舉辦盂蘭盆法會,供養十方僧人,終使母親獲救。 目犍連因此,在佛祖弟子中,被譽為:神通第一、行孝第一。 摩訶珈葉又稱為大迦葉,是印度教眾生之主,也是佛祖十大弟子中年齡最長的長者。佛經中“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故事,就與這位弟子有關。迦葉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奉行的西天第一代祖師。 (2)天眼第一和解空第一的阿那律、須菩提阿那律是佛祖的堂弟。他出家后,修道精進,堪稱模范。在佛祖說法中,阿那律一次困乏中酣睡,受到佛祖呵責,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進,心眼漸開,終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釋迦牟尼曾贊美他說:我聲聞中,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西游記》原著中曾談到了須菩提祖師,也就是教會孫悟空筋斗云和72變的菩提老祖。 佛經中的這位須菩提出生于古印度婆羅門家庭。長有一顆慈悲心,同情窮苦人家的苦難,也常會到富人家化緣,再施舍給窮人。 須菩提以“恒樂安定、善解空義、志在空寂”著稱,號稱“解空第一”。佛教用語中的解空,指的是悟解世間諸法的空相。 (3)說法第一和論議第一的富樓那、迦旃延佛經中稱,富樓那與佛祖出生在同一天。父親是凈飯王國師。 富樓那最是善于分別義理,后經常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 迦旃延,是西印度阿盤提國王子,受命到凈飯國請佛祖前往自己的國家弘法。遇見佛祖后決心出家,拜釋迦牟尼為師。 佛陀滅度后,師尚存,仍從事教化,屢與外道論戰,于佛陀弟子中,稱“論議第一”。 (4)持律第一和密行第一的優婆離、羅睺羅出身首陀羅種,為宮廷之理發師。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等七人出家時,優波離亦隨同出家。 《彌勒上生經疏》中記載有:佛為太子,彼為大臣。優婆離精于戒律,修持嚴謹,譽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經典結集時,誦出律部。 羅睺羅是佛祖出家前的獨生子。羅睺羅在父親釋迦牟尼出家后,也于7歲時出家,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被稱謂“密行第一”的羅漢。 (5)多聞第一的阿難陀阿難比佛祖要小30歲,是佛祖常隨弟子之一,漢傳佛教佛像中,阿難一般站立于佛祖右手邊。 佛經中說,阿難最善記憶,對于佛祖的說法、一言一行,多能朗朗記誦,謹記無誤,故譽為多聞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