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一生所存詩作不多,但卻以一首《夜上受降城聞笛》聲名大噪,此詩在當時就廣為傳唱,被明代著名詩論家胡應麟譽為'中唐七絕之冠'。 其實除了胡應麟,明清許多文學家都曾盛贊此詩: 明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寫道:“絕句李益為勝,韓翃次之。……‘回樂烽前’一寧,何必王龍標、李供奉?”說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甚至比得過寫《出塞》的王昌齡和盛唐文學代表李白。同樣是“后七子”代表的李攀龍也在《唐詩訓解》中說:“起語雄壯悲切,末接便。” 清代范大士在《歷代詩發》中認為此詩“如空谷流泉,調高響逸。” 清代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中說它是“蘊藉宛轉,樂府絕唱。” 能得到后世文論家如此高的評價,這首詩究竟有什么魅力呢?筆者將在下文詳細揭示答案。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一、獨特角度寫鄉愁首先,這首詩的題材很有典型意義,是中國詩文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世世代代都有的共同情感——鄉愁。 但寫鄉愁的詩歌很多,這首何以在浩瀚詩海脫穎而出呢?關鍵在于詩人李益所選取的角度。 1、邊關將士的鄉愁:外剛內柔造就強烈對比 我們熟知的邊塞詩一般是像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樣的豪情壯志之作,再不然是像高適《燕歌行》那樣的激昂豪邁而夾雜諷刺的詩作,再或者就是岑參那樣寫邊塞生活的奇壯的作品。 唯獨李益的這首詩,巧妙地將目光放在了邊關將士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下那掩蓋不去的濃濃鄉愁。詩人從這個角度出發,直接寫出了將士們內心的柔軟,他們雖為國棄家,將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們與我們一樣,都熱愛自己的家鄉,思念家中的妻兒。 雖然使命感使他們留在邊關守衛祖國,但內心的鄉愁是無論如何都掩不去的。這樣外剛內柔的對比,給人一種深切的感動,達到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以情真自然取勝: 清代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說:'李君虞絕句,專以此擅場,所謂率真語,天然畫也。'李益的這首詩,的確是語出天然,以'真'取勝。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詩的這后兩句,寫了一個頗有動感和畫面感的情景:不知道哪里吹響了蘆笛,征人們聽著這笛聲,都不由自主地望向了故鄉的方向。 這兩句,撲面而來的就是一個'真'字。將士們的思鄉情是如此的濃烈,以至于聽到蘆笛,就全都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眼前浮現出自己的親人,這正是因自然情真而難抑。 二、高妙的作詩技法1、化虛為實 清代李慈銘在《》中說此詩:'高格、高韻、高調,司空侍郎所謂'反虛入渾'者。下'天山雪后海風寒'一首,佳處正同。' 鄉愁是人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是難以描摹的,古詩中寫鄉愁,常常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凸顯這種愁緒,就像王禹偁的《村行》結尾處'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明確告訴讀者'我如此喜愛這里的景色,正因為它像極了我的家鄉啊',略微含蓄地把思鄉情融合進對美景的欣賞中,這是古時慣用的手法。 而李益的這首詩,直接化虛為實,以具化的動作將鄉愁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明朗化了。詩中是如何體現鄉愁的呢?詩人借用了蘆笛聲,通過征人回望家鄉的這樣一個動作,描摹了邊關將士未明言的心理,詩中這樣的一個'望'字,就已經盡顯鄉情的濃烈。 2、由點鋪面 這首詩更為人稱道的地方在于詩中點和面的空間對比。 '吹蘆管'是起于一個點的,這個聲音一經發出就開始擴散,這樣就從點擴大到了面。這里的面還只是一個隱藏的面,而當征人都聽見了這個凄婉的笛聲,再紛紛望向家鄉時,征人們就組成了一個看得見的外顯的面。 再進一步講,當征人們聽聽著蘆笛聲產生了濃濃鄉愁的時候,這種普遍的鄉愁就成了一種更擴大化的域,也就形成了詩境。此詩也就渾融起來了。 從'點'到'隱面'再到'實面'最后到'境'的這樣一個過程,并沒有花費詩人太多的筆墨,而只以最后兩句詩——短短的十四個字完成,這的確值得令人贊嘆。 3、煉字 這首詩在煉字上也是下了功夫的。 首先,來看'回樂峰前沙似雪'一句。沙是邊關常有的東西,而為何說沙像雪呢?這說明了天氣的寒冷,和風沙的猛烈。若是輕柔的風和溫暖的沙子,是不可能有'雪'這樣的感覺的。一個'雪'字,將邊地的蕭瑟、嚴寒盡數寫出,而且照應了題目中的'夜'。'受降城外月如霜'中的'霜',也與此一樣照應了時間地點——邊關月夜。 其次,尾句'一夜征人盡望鄉'的'盡'字,也是妙絕。清代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說:'征人望鄉,只加一'盡'字,耐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 4、音樂畫面的融合 《夜上受降城聞笛》還以音樂和畫面的結合而為人稱道。在這首詩里,首先前兩句的'回樂峰''受降城''沙''月'已經組成了一幅邊關蕭瑟的圖畫,但這還只是靜態圖,且缺乏生機。清代趙彥傳在《唐絕詩鈔注略》中說道:'首二句寫景,已為'望鄉'二字鉤魂攝魄,是爭上流法,亦倒裝法。'的確,此詩后兩句一出,畫面頓時活了:某處蘆管聲一起,征人們回望故鄉,這個'望',十分具有畫面感,多少詩意都在這個動作中了。 這首詩是最容易為畫家所畫出的一首詩,據說在當時就常被畫者畫進畫作中。可見這首詩的確極具畫面感。清代的朱之荊就說此詩:'沙飛月皎,舉目凄其,下此而聞笳聲,安有不思鄉念切者。'這樣的一首詩,是極容易讓人動容的。 小小的一首邊塞詩,蘊含了如此濃厚的情感和豐富的詩藝,兩相結合,成就此詩非凡的藝術感染力,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的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你覺得這首詩當得起'中唐七絕之冠'嗎?(一往文學作者:柳暄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