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探討戰前廟算與戰時經濟的基礎上,本篇立足于“全勝”之說,揭示了戰爭的理想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趙本學曰:“廟計已定,戰具已集,然后可以言攻。但攻人以謀攻為貴也,而不在于兵攻。以兵攻人者,決勝負于鋒刃矢石之下,縱能盡殺之,安能自保其盡無傷乎!以謀攻人者,老成持重,制勝萬全,攻期于無戰,不戰不殺而人自服耳。此《謀攻》所以次《作戰》也。”可知本篇的側重點是“謀”,是“謀攻”,而不是“兵攻”。如何運用高超的謀略取得“全勝”,是孫子探究的重點所在。 戰爭的最高境界是“全勝”,即所謂“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不通過直接的軍事對抗手段,卻能使敵人順心降服,這是孫子心向往之、并希望各國決策者極力追求的方向。“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述表述出自本篇第一段的結尾,已成為《孫子》書中廣為傳誦的名言之一。英國現代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間接路線戰略”,認為“最完美的戰略,也就是那種不必經過嚴重戰斗而能達到目的的戰略——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知孫子的這一理論對利德爾·哈特戰略思想的深深啟迪。 為了凸顯謀略的重要地位,孫子還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定位以下手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最高級的是“伐謀”,次一等的是“伐交”,挫敗敵人的謀略與外交,這兩者是抵達“全勝”境界的重要途徑。聯系春秋時期的歷史實際,可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論,是從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等政治、軍事活動當中提煉概括出來的。齊桓公稱霸天下的地位,依托于齊國雄厚的國力與軍力造成的強大威懾,迫使其他諸侯不得不臣服。因此,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說軍隊可以放松提升實力的各項建設,更不是說將領可以忽視對攻城略地的戰法研究。孫子在提出了“全勝”理論的同時,提出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等用兵法則,論述了將領對于國君與國家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國君因瞎指揮而導致的三種危害。文章最后提出了預測戰爭勝負的“知勝”說,在呼應并拓展“五事”、“七計”的同時,引出了孫子的又一不朽名句——“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經由毛澤東的借鑒與引申,這兩句話已遠遠溢出軍事斗爭的疆域,在國內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①;全軍為上②,破軍次之;全旅為上③,破旅次之;全卒為上④,破卒次之;全伍為上⑤,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⑦。 【注】①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完整,使全部。國,原指國都,此處指包括國都在內的城邑。破,擊破,攻破。 ②軍:本義為駐屯,此處指古代軍隊的一個編制單位。商代西周時期軍隊的最高一級編制是師,但東周以來,軍逐漸成為各國軍隊的最高一級編制。《周禮》所記軍制是以12500人為軍,管仲所立軍隊編制的軍為10000人。 ③旅:古代軍隊的一個編制單位。《周禮》所記軍制是以500人為旅,5旅為一師(2500人)。管仲所立軍隊編制的旅由10個200人的大“卒”組成,為2000人,直接由5個旅進為一個軍。 ④卒:古代兵車編組的基本單位。《周禮》所記軍制以100人為卒,卒下包含4個兩(一兩25人),即左、前、中、后、右5輛兵車;管仲所立軍隊編制的卒由左、前、右、后4個“小戎”(兵車名,一小戎50人)組成。 ⑤伍:古代軍隊最基本的編制單位。李零說:“古代各種軍隊編制都是從伍法起源,如10人制的什,25人制的兩,50人制的小戎或隊,100人或200人的卒,都是從伍進上去。伍可按前、中、后成‘列’,也可按左、中、右成‘行’,還可按左、前、中、右、后成方陣。這是決定古代隊形編制(陣法)的基本東西。《國語·齊語》:‘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其軍隊編制主要是由‘軍旅’和‘卒伍’兩層組成。‘卒伍’是在農村基層即閭里一級編定,只形成小的戰車組;而‘軍旅’是在郊即州鄉一級編定,已形成大的戰車群。《孫子》所述軍制可能與管仲所立軍隊編制相近。” ⑥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賈林曰:“兵威遠陣,全來降伏,斯為上也;詭詐為謀,摧破敵眾,殘人傷物,然后得之,又其次也。” ⑦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張預曰:“明賞罰,信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從風而靡,則為大善。”黃樸民說:“(孫子)對以往軍事傳統的理性評估的邏輯結論只能是一個:‘必以全爭天下。’而要做到這一點,最佳的途徑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唯有如此,方可‘兵不頓而利可全’,實現‘善之善者’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孫子‘全勝’理論背后的歷史文化淵源,是他對以往戰爭經驗的抽象提煉,是他對用兵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總之,對傳統的追慕與借鑒,構成了孫子兵學的理想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運用,則創造了孫子兵學的實用理性;‘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這是孫子‘全勝策’與‘戰勝策’之間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是孫子本人在軍事問題上理想追求與實際操作間的統一。”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一般規律是:使敵人城邑完整地向我們投降,我們不戰而勝,這是上策,攻破敵人的城邑而取得勝利,這是下策;使敵人的一個軍完整地向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軍則為下策;使敵人的一個旅完整地向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旅則為下策;使敵人的一個卒完整地向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卒則為下策;使敵人的一個伍完整地向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伍則為下策。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原文】故上兵伐謀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④。攻城之法,為不得已⑤。修櫓辒⑥,具器械⑦,三月而后成;距闉⑧,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⑨,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注】①上兵伐謀:朱軍說:“伐謀的實質就是對敵人正在計劃中或剛剛開始進行其謀劃時,便能窺破其謀,揭穿其謀,破壞其謀,借以實現己方的政治目的。”上兵,指最高級的軍事手段。伐,破壞,挫敗。 ②其次伐交:朱軍說:“‘伐交’,是針對地方營壘(集團)展開外交、聯絡、分化瓦解工作,爭取敵之盟國保持中立或站到自己方面來,使其陷于孤立而后最后消滅之。”交,外交。一說指交合,兩軍對峙示威。 ③其次伐兵:李筌曰:“臨陣對敵,兵之下也。”伐兵,指戰勝敵人的軍隊。 ④其下攻城:張預曰:“夫攻城屠邑,不惟老師費財,兼亦所害者多,是為攻之下者。” ⑤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張預曰:“攻城則力屈,所以必攻者,蓋不獲己耳。” ⑥修櫓辒:修,制作,制造。櫓,即樓櫓,又稱“樓車”、“巢車”,一種攻城器械,車上建有沒有覆蓋的望樓,以觀察敵情。或指用藤革等材料制成的大盾牌。辒,也是一種攻城器械。杜牧曰:“辒,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 ⑦具器械:意謂準備各種攻城器械。具,準備。器械,曹操曰:‘’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云梯之屬。 ⑧距闉:指為攻城而堆積的高出城墻的土山。曹操曰:“距闉,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闉,通“堙”,小土山。 ⑨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墻,必殺傷士卒也。”忿,憤懣,惱怒。蟻附之,指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 【譯文】最高級的軍事手段是挫敗敵人的謀略,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挫敗敵人的軍隊,最低級的是攻破敵人的城邑。采用攻打城邑的方法,是出于不得已。制造樓櫓與 辒,準備飛樓、云梯等攻城器械,需花費數月才能完成;堆積用以攻城的高出城墻的土山,又要花費數月才能完成。將領無法克制自己的憤懣情緒,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死去三分之一,城邑仍未攻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①,拔人之城而非攻也②,毀人之國而非久也③,必以全爭于天下④,故兵不頓而利可全⑤,此謀攻之法也。 【注】①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張預曰:“或破其計,或敗其交,或絕其糧,或斷氣路,則可不戰而服之。”陳啟天曰:“善用兵者,非謂普通軍事家,乃謂軍事家而通兼外交者,或外交家而兼通軍事者……始知伐謀伐交之重要及其方法。伐謀伐交之法,合言之為‘謀攻之法’。以今語釋之,則為外交策略之運用。善于運用外交策略者,能以計謀屈人之兵,拔人之城,而不必訴之于兵攻。” ②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李筌曰:“以計取之。后漢酂侯臧宮圍妖賊于原武,連月不拔,士卒疾癘。東海王謂宮曰:‘今擁兵圍必死之虜,非計也。宜撤圍,開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長足擒也。’從之,而拔原武。” ③毀人之國而非久也:何氏曰:“善攻者,不以兵攻,以計困之,令其自拔,令其自毀,非勞久守而取之夜。”國,此處指國家。 ④必以全爭天下:陳啟天曰:“本篇雖極言運用外交(謀攻)之利,然于他篇又力言修明政治,充實軍備之要。故合諸篇而觀之,可知本書之理論體系,乃以政治為戰爭之根本,外交為戰爭之先驅,而軍備則戰爭之后盾也。政治之根本既立,軍備之后盾又堅,則莫若先以外交策略而勝人之為全利矣。本篇之旨,蓋在于斯。”吳如嵩說:“《孫子兵法》中的‘全’,如同孔子哲學的核心‘仁’,老子哲學的核心‘道’一樣,是我們研究孫子軍事思想的一條基本線索。”“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圖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鈕先鐘說:“孫子所說‘必以全爭于天下’,用現代語來翻譯,即為‘在戰爭中必須采取總體戰略’。所謂‘總體戰略’是博弗爾所首創的名詞,也就是我們比較常用的‘大戰略’,其意義即為對于各種不同權力的綜合運用,當然也包括軍事行動(伐兵)在內,但卻應盡量多用非軍事行動(伐謀伐交)。若能如此則可以導致‘而利可全’的后果。” ⑤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于天下,不頓兵血刃也。”方克說:“孫子的‘全勝’思想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每一方面又劃分為幾個層次。一方面是盡量把正在醞釀中的戰爭運用政治手段予以解決,不以兵戎相見,所謂‘化干戈為玉帛’、‘戰勝于朝廷’是也。……這就是所謂的‘全國為上’,即以政治謀略使敵人屈服。”“另一方面,是在戰爭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就是運用正確的軍事戰略,在戰爭中爭取勝利,這就是‘伐兵’。”“因此似乎不能把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認為是避免戰爭的幻想。把‘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看做是‘反戰’和‘非攻’。同時,也似乎不能把孫子的戰略思想簡單歸結為‘不戰而勝’,因為孫子的‘全國為上’、‘全軍為上’的戰略思想只是他設計的戰略謀劃中的一個最佳方案,而且是建立在戰的基礎上,以戰為后盾的。”頓,疲憊,受挫。 【譯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靠交戰,拔取敵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靠持久作戰,一定要以全勝為策略與天下諸侯競爭,所以不使軍隊受挫便能保全利益,這就是以智謀攻敵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