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小編在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段特別溫暖的話。一位父親在陪孩子上鋼琴課的間隙時說,爸爸努力賺錢,買個大房子,專門拿一間房給你放樂器好嗎。這句話的背后,雖然我們看到了淳樸的父愛,以及一個家庭最樸實的心愿。但對于成年人來說,“努力賺錢買大房子”卻可能是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有人遠走他鄉,有人996......甚至因著“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懈怠也不敢生病。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沒有良好的投資理財習慣,不懂如何“錢生錢”,更不懂應如何進行合理的家庭資產配置。每一個富翁都有其獨特的理財方式,致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偶然的,巴菲特曾將他的致富歸結為:“是習慣的力量”,沒有了良好的投資習慣,一切財富將離我們遠去。
有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才能在財富路上,走得更遠,實現財富夢想。
長期以來,民眾理財習慣的差距懸殊,是真正造成窮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理財致富只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固定的儲蓄,追求高報酬以及長期等待。
當然,不要小看儲蓄的力量。現代人大多不認為儲蓄是好的財富增值方式,但是事實真的如此么?
看看這樣一個事例,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能夠定期每年存下1.4萬元,如此持續40年;但如果他將每年應存下的錢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并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那么40年后,他能積累多少財富?
一般人所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元至800萬元之間,頂多猜到1000萬元。然而正確的答案卻是:1.0281億,一個令眾人驚訝的數字。
要知道,這是通過復利計算得來的,1.4萬乘以1.2的40次方,得到1.0281億這個數值。當然,這里的儲蓄并不是把錢存到銀行里,而是某一項固定投資。
有句俗語叫:“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4只腳,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
因此,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理財,如何配置家庭資產。
伯妮斯·科恩說:“承擔風險,無可指責,但同時記住千萬不能孤注一擲!”
跟風去買理財產品或其他的投資品種,運氣好或許能賺的盆滿缽滿,但一旦踩雷可能就會讓一輩子的積蓄“打水漂”。除了投資理財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能之外,家庭抗風險能力也不能忽視。近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2020年第1季度)》報告指出:從資產總額來看,總資產在5萬以下的家庭財富縮水最嚴重,資產超過三十萬的家庭反而有財富上升的趨勢,金融資產超過300萬的家庭,財富上升幅度最大。由于疫情原因“馬太效應”更加明顯,即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兩級分化會比較明顯。
這意味著,普通家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事實上,對大部分的普通家庭而言,除了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還要承受資產風險和健康風險。尤其是當投資者出現風險認知偏差的時候,家庭財富將會嚴重縮水。那么,投資者應如何使家庭財富實現增長,讓人生翻盤呢?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一個很古樸的投資理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分散風險的概念。
據有關研究顯示,資產配置對投資組合收益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而資產配置是一種投資組合技術,其目的是建立多樣化的資產類別,以達到平衡風險的目的。資產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單一資產的風險,是投資組合管理的重要環節。每個資產類別有不同程度的收益和風險等級,從而在一段時間內各種資產表現會不同。因此,想要提高家庭抗風險的能力最主要還是在于提高資產配置的能力。知己,是資產配置的前提,要對自己的投資目標有清晰的認知。第一,要清楚自己的現有資產、負債狀況和財務流動性狀況;第二,要對自己的投資風格、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有全面的了解;第三,要對自己的投資理財訴求有基本的規劃,即短期理財目標和長期理財目標。
有報告顯示,我國中產家庭對于風險認知的有限性,會使得他們做出與自我認知出現相悖的投資行為。11月27日,《2020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報告》發布,調研結構顯示,盡管遭受2020年疫情沖擊,中國新富人群的財富健康依然呈現向好態勢,眾多新富人群逐步意識到財務規劃和多元化投資的重要性,并積極著手制定財務規劃,優化資產配置。據悉,相較于2019年,具備財務規劃的新富人群增長了8.8%,將風險評估和時間表納入財務規劃的人群也分別上漲了8.5%和5.6%。另在資產配置上,新富人群的偏好逐步從投資房地產轉向持有現金或低風險的金融產品。“今年在指數調研中發現中國新富人群的投資偏好正從房地產逐步轉向低風險的金融產品,這表明該群體對于外部事件所帶來的宏觀經濟風險有了更為充分的認知,從而適時調整其資產管理方式。所謂知彼,就要盡可能更多的去了解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和理財方式,然后根據適合自己的投資品種,具體執行自己的資產配置計劃。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投資渠道有理財產品、股票、基金、貴金屬、類固收產品等等。投資者應根據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結合自身的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來做中長期的規劃。再或者從安全性需求考慮,保險類產品對家庭來說更為適宜,盡管收益性、流動性并不是最好,但是對于家庭整體財富配置的抗風險能力具有巨大保障。另外,投資者在資產分配策略上還應注重攻守兼備。即通過配置低風險的長期資產和高風險資產組合,從而達到既定風險水平下獲得最大預期收益的目標。這也意味著投資者在保證資產相對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追求財富的上升空間。當然,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每個人的收入、支出及目標等可能隨著自己工作生活狀態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每次制定的資產配置策略并不能適用終身,還應根據市場變化做相應的調整。總而言之,資產配置的邏輯就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讓“錢生錢”。李嘉誠曾表示,20歲以前,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后,管理財富、駕馭金錢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所以,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學會投資理財,并合理的進行資產配置,通過這些錢產生收益,從而實現家庭財富的穩定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