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讀賣新聞》獨家報道稱,日本正在開發“國產戰斧”,即射程2000千米級別的“新對艦誘導彈”;而陸上自衛隊現有的12式岸艦導彈,也將改進增程至1500千米級別。這等大新聞,自然很快就被日本多家新聞媒體轉載了。 ▲報道截圖,注意12式計劃第一步射程延長到900千米,再延長到1500千米 報道中稱,“依托2000千米射程,導彈在日本領土發射時可以覆蓋朝鮮,打擊中國多個城市”,這些導彈列裝之后,將是自衛隊有史以來射程最長的導彈。以上這些消息,是《讀賣新聞》在28日從政府相關消息人士處獲得的。 日本尋求巡航導彈的努力,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進入本世紀以來,借著來自朝鮮半島的彈道導彈威脅,自民黨頻繁提出要將“敵基地攻擊”能力納入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與防衛大綱當中,并且與修改“和平憲法”共同推進,前些年更是在防衛預算中確認了引進“防區外導彈”JASSM。 ▲2018-2019年,預算概要中關于F-35配套的JSM,以及計劃為升級后的F-15等配套的JASSM/LRASM的內容 相應地,民間關于“敵基地攻擊”違憲、以及反對修改“和平憲法”的聲音也從未停止。盡管防衛省在關于這些裝備的官方開發文檔中,仍然將其描述為用于攻擊“敵方艦船”與“(島礁)上陸部隊”;但《讀賣》的這篇獨家報道,由于明確提及了導彈射程對敵國領土的覆蓋,所以仍然在網絡上引起了相當的討論熱度。 ▲“防區外導彈”與“敵基地攻擊”能力,一直是日本國內討論“專守防衛”時的矛盾重點 其實在追求獲得“境外打擊”能力上,早在二戰戰敗剛過去10年的時候,日本官方就又開始合計了。那是在自衛隊剛剛設立不久的1956年,時任日本內閣首相的鳩山一郎就曾經提出,(在敵人攻擊日本時)“在沒有其他適當手段的場合”下,不能“坐以待斃”,一定程度的有限攻擊行為,并不違反憲法“專守防衛”的相關精神。 ▲理論上最早提出“敵基地攻擊”的鳩山一郎 雖然這話要是放在本世紀那肯定就算是“意欲何為”的鼻祖了,但由于當時自衛隊的整體定位與裝備限制,此種設想長期只能流于空談。近年來,隨著“防區外”導彈武器的確定采購與國產遠程導彈的開發,加上穿透打擊潛力很強的F-35逐漸形成戰斗力,自衛隊的裝備硬件條件,正逐步朝著滿足“敵基地攻擊”能力發展。 ▲就說這么大的盾艦,垂發里頭到現在還一直都是防空彈反潛彈,那是大有潛力可挖...... 從報道中的描述來看,這款射程2000千米級別的新型反艦導彈,正是平成30財年列入預算進行開發的“島嶼防衛用新對艦誘導彈”。從相關文檔以及各類示意圖中可以看出,該彈要求具備長射程、高機動以及隱身能力,以提高導彈和發射裝置的生存性。 ▲根據資料顯示,“新對艦誘導彈”有著大射程、高機動和隱身化的特性,將從平成30(2018)年開始研發,2022年開始進行試驗 ▲平成30財年防衛預算概要中的“島礁防衛用新對艦誘導彈”,時間正對得上 ▲另一份文檔中的高機動效果想象圖(這目標艦也很明顯就是我們了),也證實了“島嶼防衛用新地對艦誘導彈”,正是平成29年所提出的“新地對艦誘導彈” 至于另一款“12式岸艦導彈能力向上型”,從名稱上看,是基于陸上自衛隊現有的車載12式岸艦導彈改進而來。報道中提到,根據12月18日的內閣決議,“能力向上型”岸艦導彈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將從12式現有的約200千米射程提升至900千米,最終將提升至1500千米。根據防衛省發布的“事前事業評價”報告書描述,“能力向上型”導彈除射程延長外,將同樣在展開式主翼和彈體等部分采用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的設計。 ▲相對于基本型12式,長射程化、RCS降低等特性是“12式能力向上型”比較重要的特點 眾所周知,現有的12式岸艦導彈仍然采用標準柱狀彈體、X形三角主翼的傳統亞音速反艦導彈設計。而在這份文檔中,筆者發現相關配圖中所顯示的“12式岸艦導彈能力向上型”,卻使用了類似“島嶼防衛用新對艦誘導彈”的全隱身外形,據相關消息稱,這款“能力向上型”導彈,可能確實采用了“新對艦誘導彈”開發過程中的相關技術成果;只不過,這種“12式能力向上型”,與其號稱的研發基礎型號12式岸艦導彈究竟還有多大的繼承關系,就不得而知了。 ▲陸自現役的12式仍然是比較傳統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造型 ▲文檔配圖中的“12式能力向上型”則顯然采用了整體隱身造型 雖然名叫“對艦誘導彈”,但筆者在這份文檔的正文與配圖中還發現, “12式能力向上型”除了打擊入侵艦船等“本職能力”外,還能夠打擊“登陸的敵部隊”等目標——這是基本型12式所沒有的。這也幾乎可以確認,這款“對艦誘導彈”實質上是一種既可以應對艦船目標、也可以打擊陸地目標的“兩用彈”。 考慮到類似構型下、陸攻巡航導彈的射程一般會高于對海打擊的反艦導彈,那么報道中所聲稱的“12式能力向上型”初期900千米、最終目標1500千米的指標,是否是其在執行陸攻任務時的射程呢?而結合報道題目中的“國產戰斧”這一說法,“新對艦誘導彈”也極有可能是一種反艦、陸攻兩用,在執行對陸攻擊任務時能夠達到2000千米級別射程的巡航導彈武器。 ▲“12式能力向上型”明確具備了陸上目標攻擊能力 我們曾經多次提到過的ASM-3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在最近也有了進一步的消息。25日,防衛省官網更新了本年度“新重要裝備品等選定結果”網頁,其中包含了作為“量產品”的ASM-3A。此前因射程不足,研發完成的ASM-3并未裝備,日本轉而決定繼續研發提升射程的ASM-3(改),而從頁面附帶的文檔來看,這種ASM-3A,是采用ASM-3(改)開發過程中的部分成果,初步增加射程的階段性產品。 ▲說了多少年的ASM-3,終于在ASM-3A階段成為了【量產品】 ▲盡管已經確認量產,但標題與文檔中仍然沒有“××式”這樣的定型年份名稱,仍然讓筆者感到奇怪 而此前ASM-3(改)的資料中顯示,與最初外界猜測的增加彈體長度、以容納更多燃料不同,出于保持飛機掛載能力、同時節省研發開支的目的,ASM-3(改)并不打算改變導彈總體尺寸,而將使用金屬增材制造、一體成型等方式,對彈藥本身進行減重處理。 那么作為ASM-3(改)的階段性產物,ASM-3A首先也將利用部分減重技術來達成射程的初步提升;同時筆者推斷,最終的ASM-3(改),除了對彈體進行減重處理外,為其更換改進設計的、燃料利用效率更高的沖壓發動機,也將是實現其理想射程的一大手段。總之,盡管經過初步增程的ASM-3A可能仍舊并非理想,但仍然讓日本的航空反艦能力終于走入了超音速時代。 ▲ASM-3(改)明確提出在彈體尺寸不變的同時,使用增材制造(即3D打印)一體成型技術,以減重方式實現增程 據此推斷,“新對艦誘導彈”與“12式對艦誘導彈能力向上型”,除了可能在陸攻任務時達到2000千米與1500千米級別的射程外,也可能采用與ASM-3(改)類似的增材制造一體成型技術降低彈體重量,并配備高燃油經濟性的渦扇發動機,配合軍用衛星與數據鏈的中繼制導,在反艦任務中實現較大的射程。 如果這些研制與改進項目未來沒有出現拖延的話,相比于在修改“和平憲法”這方面上,自衛隊相關的裝備建設,反倒即將走在了前頭。畢竟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之前還表示,暫緩把“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寫入《防衛計劃大綱》。正如共同社引述一位自衛隊干部的吐槽:“說到底,會用導彈攻擊哪里?若攻擊對方國家的市區,就不脫離專守防衛的理念了嗎?在戰略還沒成熟的情況下,只有裝備走在了前面。” ▲“什么?自衛隊也要主動出擊?這已經不是一般的令和人了,這明顯全部是軍國主義小鬼!”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并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