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絕不是按父母的規劃和意愿過一生。 作者:周兵兵(富書專欄作者),轉載請加微信fushulf ![]() 前些天,好友青青發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原以為凡事順從便是晴天,可陽光卻驅不散內心的荒涼。” 細問下才得知,青青跟老公離婚了,而離婚的原因,竟然是青青太聽父母的話。 我既有些驚訝,也有些惋惜。 這個在父母庇佑下一路長起來的乖乖女,終究還是沒能守住自己的幸福。 凡事都聽父母的,是一場災難 青青從小就聽父母的話,從上大學選專業,到畢業后選工作,再到談婚論嫁選老公,全都是按父母的意見完成的。 與老公談了半年的戀愛,便踏入了婚姻,一年后兩人有了可愛的女兒。 即便已為人母,青青還是習慣于凡事都聽爸媽的,兩人為此吵過數次。 前幾年,老公的領導要帶著他一起創業,父母說,創業風險太大,青青便攔著老公不讓去。 結果前領導的新公司業績一路飆升,反倒是現在這家公司,去年因疫情的原因倒閉了,老公也因此而失了業。 不僅如此,青青父母的意見在她的生活中簡直是無孔不入。 一年前,老公發現女兒對跳舞非常感興趣,于是要為女兒報興趣班,但青青卻說:“爸媽說了興趣沒用,學生就應該專注于學習。” 兩人爭執了很久,老公妥協了,結果女兒為此而悶悶不樂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成績也跟著直線下滑。 因為疫情的原因,工作一直不好找,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于是前陣子青青老公提出來,暫時去做外賣小哥。 青青又拿出爸媽的意見:“你一個堂堂研究生,不去找個好點的工作,卻跑去送外賣,這樣太丟人了,不能做。” 她老公當時就怒了,氣憤的說:“都什么時候了?臉面難道比吃飯還重要嗎?” 這么多年許是吵累了,不久后她老公便提出了離婚,只留下一句:“你繼續回去當你父母的乖女兒吧……” 痛失婚姻的青青這才明白,也許不是父母的所有意見都是對的,而自己從來都沒有活在自己的人生里。 有句話說的好:“每個靈魂都是孤獨的,這輩子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唯有自己。” 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卻不能陪伴我們一輩子,凡事都聽父母的,看似是孝順,實際是愚蠢。 非要將兩種不同時代的觀念強行疊加,將兩代人的人生混為一談,人生因此而失去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和本該有的斑斕色彩。 最終留下的,只有滿地的傷痛,和數不盡的遺憾。 那些“以愛為名”的意見,照不進內心 曾看過一則新聞,至今仍記憶尤新。 福建泉州女孩辛迪加,曾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卻又在8年之后,不得不再一次走上高考之路。 2010年,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的辛迪加,正懷著美好的夢想,準備大展拳腳,沒想到媽媽卻將她攔在了夢想的門外。 原來,媽媽要求她必須留在泉州工作,還偷偷藏起了她的畢業證書。 拿著一張復印件找工作的她,即使輾轉多地,始終也難找到稱心的工作。 甚至當她準備考研時,媽媽仍是不愿將畢業證書拿出來。 辛迪加喜歡跳舞、想學化妝,媽媽卻說那不是正經女孩該做的事情; 她想去外面闖蕩,媽媽卻說家里安穩,何必要去受那些罪。 面對鏡頭時,辛迪加很難過:“從小到現在一直都是,媽媽讓我做什么我就能做,不讓我做什么我就不能做。” 所以,辛迪加在30歲的時候還要去參加高考,為的就是擺脫媽媽,想要再次獨立。 我很佩服辛迪加的勇氣,卻也不禁為她的經歷而唏噓。 母親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干涉孩子的人生,實際上是一種捆綁。 父母單向的意見,只能左右的孩子的行為,卻走不進的孩子的內心。 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女孩莉迪亞,因承載了父母太多的期待,最終不堪壓力,投身湖底的故事。 莉迪亞的母親一直為沒有實現當醫生的夢想,而是成了一名家庭主婦而懊惱,父親也因從小就沒有朋友,成長路上倍感孤獨而遺憾。 父母不希望莉迪亞的人生也有遺憾,于是為她謀劃了一切…… 母親讓莉迪亞學科學,努力成為一名醫生; 父親讓她跟同學搞好關系,盡量多交朋友。 即使這些都不是莉迪亞所愛,但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終究還是一個人承擔了所有。 她開始被迫跨年級學習,做繁重的作業,讀晦澀難懂的書籍,哪怕成績下滑也不敢告訴母親。 學習明明很累了,還要故作開心的去到處結交朋友,每天還要裝出跟同學很親密的樣子。 最后不堪重負的她,終于在一個無人的午夜走上了不歸路。 直到死她都沒有告訴父母,其實她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有些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因為我們了解父母不易,他們百般籌謀,無非是想為我們謀一個他們以為的最好未來。 可未來終究是我們自己的,有一天我們總還是要獨自上路,在荊棘遍地的道路上打怪升級,去勇敢直面一切未知的風險。 與其明知父母的意見并不適合自己,也要違心接受,倒不如在一開始就學會勇敢的說“不”。 拒絕的能力里,藏著你的好運。 “我們終此一生, 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涼子訪談錄》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大學要做好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認識自己,第二件事是找到你前進的方向。” 人生亦是如此,那些最好的選擇無非就是,走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熱播的《流金歲月》里,蔣南孫的爸爸是典型的豪門紈绔子弟。 一輩子沒出息,卻總想借著女兒再飛黃騰達一次,他花盡心思的想把女兒打造成上流世界的淑女。 可外表柔弱的南孫,內心卻格外的堅韌,她比父親更了解自己,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她極力與父親抗爭,為了表示決心,她甚至用熱水澆壞了昂貴的小提琴,扔掉所有的裙子,剪掉了長發,甚至還親手攪黃了父親安排的相親。 掙脫父親的桎梏不是蔣南孫的目的,聽從心的聲音,找到真的自己,才是她想做的。 之后她繼續備考一直向往的建筑設計博士,并在家庭出現問題時,憑借著出眾的專業能力和努力賺錢,不但照顧著高齡的奶奶,還為去世的父親,還清了巨額債務。 其實,讓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絕不是按照父母的規劃和意愿過一生,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我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 還記得《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嗎? 那個在當兵前從不敢忤逆父親,父親讓干嘛就干嘛的人。 有一次父親來部隊逼他復員,催他回老家結婚生子,為許家傳宗接代。 他不想離開軍營,于是找來戰友,一同為父親展示自己這幾年在部隊里學到了什么。 他們來了一次真格的近身格斗,許三多還徒手劈了磚頭。 許三多動情的對父親說:“我好不容易才喜歡上這個地方,你就讓我在這好好干幾年吧。” 此時,父親才終于明白,原來兒子這幾年終究是成長了,最后欣慰的回了老家。 《無聲告白》中曾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唯有活出真的正的自己,活成更好的自己,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千萬別讓父母的意見把你搞窮 有句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的父母,囿于學識、經驗,無法提供給我們更好的幫助。 不妨嘗試以下幾點,先活出自己,再讓父母放心: 第一步,一切先從總結開始,在總結中找到問題。 學會每日總結,大事總結。 所有看似無解的答案,都藏在不斷的自省反思之中。 而發現問題,才是活出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步,在自己的時間軸上攀登,在聚焦中找回自己。 橫向比較不是心生羨慕,就會心生自卑,最終將最寶貴的時間白白給了他人。 而唯有將目光投向自己,用現在的自己比過去,才能在聚焦中找到自己。 第三步,堅持三多一少,在實踐中找到方向。 多讀經典書籍,多去外面走走,多向能人請教,少點空想。 陽明心學講“知行合一”,唯有真正的做到了,才算是知道。 把想的時間付諸實踐、拓展視野,未來就藏在不斷的踐行里。 第四步,保持持續行動,在堅持中找到熱愛。 常有人說:“這不是我的興趣,我堅持不了。” 其實,不是因為有了熱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懂得堅持才有熱愛。 先做好前三步理清方向,之后的堅持才有意義。 點個在看,愿你不再盲目聽從父母意見,把自己活成全無理想的“窮人”,而是在不斷前行與改變中,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才是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 公號轉載需經授權,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臺 富書原創 | 轉發無需多言 | 轉載聯系 fushulf授權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于別人,而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作者簡介:周兵兵,富書專欄作者,寫作變現實戰營學員,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叔,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