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源(岳陽市文物管理處,湖南岳陽414000) 在進行探討之前.先說幾句題外話。此文之所以名之“再說”,是因為筆者1997年在《岳陽晚報》發表過一篇《滄桑變易三江口》。后來收入《漫話岳陽名勝》。百家爭鳴本來是一件好事,我國早在春秋戰國就有了。因此而成就了諸子百家的學說。一個人的學識是有限的.只有通過大家爭鳴來共同探討.才能使問題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我們岳陽對此似乎有點諱奠如深,好象針對某個問題探討就是與某人過不去似的,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魯迅先生曾與那么多人打過筆墨官司.其中不少人是他的朋友啊!熱烈歡迎各位方家對筆者就岳陽歷史文化提出的一些觀點進行探討.在此先行致謝。因為只有通過討論才會有新的進步.才能對豐厚的岳陽文化積淀進行挖掘。希望借助“洞庭湖研究”這樣一個平臺。創導一種健康的學術風氣。 首先應給“三江口”予以準確界定。有的文章聲稱:“人們通常將兩條河流交匯形成的三岔形河口稱為‘三江口”。歷史上或偶有此稱為。土名”的特例,但決非“通常”,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就未見一例。。三江口”.顧名恩義應為三條匯合的河口或分流之處。《說文解字》釋“口”:“人所言食也.象形”。后雖引申出多種意義。但仍與其原意相關。我們討論的三江口似乎更接近其本意。“江口”是江水流出來的地方。縱觀歷史上一些名為“三江口”的地方.雖有將兩江匯流后再與第三條江匯合稱三江口的.但沒有將一條河流人另一條大江形成的“三岔形河口”稱為“三江口”的。如廣西蒼梧縣西南藤江合繡江與桂江交匯處,日三江口;四川嘉陵江入合川I縣東南。合渠江、涪江日三江I=l:廣東市東南、西北二江合流而東,與東江會,謂之三江口。又如江蘇省吳縣北吳松江、婁江、東江分流處名三江口。再如湖北黃岡縣西.長江分三路而下至此合流稱三江口等等。由此可以認為兩江匯合為。三江口”有些牽強附會。 其次.辯證導游俗解。有的文章引述了筆者所著《漫話岳陽名勝?滄桑變易三江口》所否定之說法:“有些旅游讀物在介紹三江口時,說長江自枝江至城陵磯一段.九曲回腸,為古荊州轄地,可稱‘荊江’;城陵磯以下則為長江,或日揚子江;洞庭湖匯集三湘四水而與之匯流,是謂‘三江口”。因該文原是1997年發表在《岳陽晚收稿日期:2010-03-12作者簡介:陳湘源(1944一),男,湖Wi-¥-陽人,岳陽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院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岳陽歷史文化。萬方數據第3期陳湘源:再說三江口的變遷41報》上的,晚報對字數控制甚嚴.故只作了簡單的辨析:“這種解釋.稍加推究便知其不妥。一則,荊江與揚子江之說即使成立.也是首尾相連,不能稱之為‘口’。二則,揚子江是長江的別稱,始于清代,它與長江名一樣。囊括了長江的全部。應該說這是常識性的錯誤。其實,歷史上的三江口曾不斷變易位置.其定名之時.并非在現在的地方.今日江湖匯流之處稱三江口。乃南名北移。”筆者認為這樣解釋也把問題說清楚了。《辭海》解釋“揚子”說得很清楚:“江名。長江在今儀征、揚州市一帶,古稱揚子江,因揚子津及揚子縣而得名;近代通稱長江為揚子江。”應是當代權威之說。今日洞庭湖流人長江之處自古若無名稱.徜請現代的專家們來命名,也不會叫“三江口”.充其量叫“湖江口”,因為確定名稱要符合客觀實際,不能隨心所欲。 再次.長江南千流“三江口”由來。“三江口”的稱謂最早見于晉代郭璞注解的《山海經》,他在注解“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時說:。江、湘、沅水共會巴陵頭.故號三江之口”。“巴陵頭”是按水流方向來定位的。指水的上游。“巴陵頭”即巴陵古城南面。郭璞為什么這樣注解呢?因為他注解的是先秦地理。是一個關于長江水道變遷的非常復雜的學術問題。這里筆者擇要簡述一下江、湘、沅水為何會共匯“巴陵頭”。歷代以來.多認為遠古時期長江出峽呈漫流狀態,到先秦時期則自湖北省枝江分流,主泓道在南,次泓道在北.故自古以來即有。南江北沱”和“北江南沱”兩個不同時期之說。意即南面成為干流時稱“江”.成為支流時則稱“沱”;北面反之,一般認為今日的沱江即其遺留。1989年海河出版社出版的《長江水利史論文集:》刊載羅海超《長江中下游河道的歷史演變和早期治理》云:“荊江河段為長江河道歷史演變最復雜的河段。長江出三峽后至宜都以下.進入平原地區,水流漫溢,分漢較多。枝江原在長江兩支分流之間的百里洲上,故稱枝江(現枝江已寓長江北岸)。當時南江為干流,北江為沱(支流),南江經由虎渡河下行匯于洞庭。后隨著云夢澤的變遷。北支轉為干流”。席珍國《先秦時期長江水域開發治理史料考》云:“沱江為先秦時期荊江的名稱。為長江北支。正流經今虎渡河、會澧水、入洞庭、出岳陽與沱江匯合”。1979年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長江水利史略》云:“西漢時期,原來作為長江主流的南支開始淤塞。演變成后來的虎渡河,長江北支荊江變為大江的主流”。總之,郭璞注解講的是南江為干流形成三江口的情況。至于匯合的具體地點在何處,今已無從考證。這份材料說明,岳陽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三江口”的名稱就是指三條水口匯合而得名。 數千年來長江水道變遷確實非常復雜。如早期長江與湘江匯流處就曾在臨湘縣城(今陸城鎮)附近,清同治《臨湘縣志》云:“湘水南來,迤城西南人于江,縣名以此”。“迤”是延伸的意思,說湘水延伸到臨湘縣城的西南面注入長江,縣城得名以此。這當然不是宋元時代的地貌。但應該是歷史上曾有過的事實.縣志才予以記載。1996年,岳麓書社出版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何介鈞之《湖南先秦考古學研究?試論湖南出土商代青銅器及商文化向南方傳播的幾個問題》云:。而受商文化影響最強烈的是東岸的湘江下游。當時湘江直接在今岳陽市北區(今云溪區)的陸城附近注入長江,洞庭湖遠沒有后世所稱‘八百里’的規模。1987年發掘的岳陽銅鼓山遺址正扼湘江入長江的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盤龍城類型的商文化向西推進首當其沖之處。”何先生是湖南考古界的權威,如此敘述,除參閱過《臨湘縣志》外,可能還有其他考古資料佐證。銅鼓山遺址。說明3400年前的商代早期商人就以開始了長江水上運輸,為保障千里長江水運線的安全。始在江、湘匯流處建立了軍事要塞。這可能是早期的“北江南沱”時代,雖無“三江口”的稱謂。但足見江、湖匯合水口變遷之一斑。 另外.在此談談彭城的問題。因有些文章稱彭城在城陵磯,而且2007年市府編纂的《天下岳陽》也如是說。這個問題造成錯誤源自清代《臨湘縣志):“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大彭故城”。該志注明其述引自《水經注》。今天,我們只要將《水經注》有關章節讀完,就知道彭城不在城陵磯:“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東接微落山,亦名暉落磯,江之南畔名黃金瀨,瀨東有黃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東徑彭城口。水東有彭城礬,故水受其名,即玉澗。水出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江水自彭城磯東徑如山北,北對隱磯。”通讀全文,便可察知《臨湘縣志》引述有誤,江水是在流過城陵磯再經過幾個地方之后.才到“彭城口”彭城磯”的。筆者懷疑有的人在探討彭城時,只看了《臨湘縣志》,而沒有讀《水經注》。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所著的《千古名城岳陽解謎?彭城探微》作了深入探討,就不再贅述。 第四.長江北干流“三江口”的最早記述。《巴陵縣志》稱:“山無變遷而水有變遷”。山的變易人們一般難以察覺,水域洲灘的變遷人們就很容易察覺到.生活在岳陽的老人們都能說出長江、洞庭湖這幾十年變化的一些道道。今日所見文獻記載長江北干流“三江口”的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其云: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屆大江,故日三江也。三水所會,亦謂之三江121矣。夾江列關。謂之射獵。”這段話說明“三江121”它就在今日岳陽古城西門對面的柳林鎮一帶,“城跨岡嶺,濱阻三江”表述的便是此意,“夾江列關”就更形象。“濱”。是瀕臨迫近,“阻”,是阻止j倚仗。“長洲”,《岳陽風土記》:“江西沙洲,舊日長洲,今名鱘魚嘴”。《君山農場志:》:“鱘魚嘴即今林角老至岳陽渡口這一片洲土”。“其洲南分湘、浦,北屆大江,故日三江也”。是謂長江與湘、浦合流。長江、湘江很好理解。那么“浦”者為何?此浦并非指湘江之濱的水邊灘地,而是指人工修筑的與大江相通的一條運河。《吳郡圖經續記》卷下“治水”:“或五里七里而為~縱浦,又七里或十里為一橫塘,因塘浦之土以為堤岸,使塘浦闊深,堤岸高厚,則水不能為害,而可使趨于江也”。在這河湖港漢縱橫的洞庭湖區又為何要修運河?《晉書?杜預傳》作了解釋:杜預(222—284),太康中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里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預乃開楊I:1,起夏水,達巴陵千余里,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日:‘后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原來杜預花這么大的力氣修這條運河.既為調節長江洪水。便利漕運,更主要的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為防患“南蠻”叛亂(諸葛亮七擒孟獲,擒了又放,也是為了安定“南蠻”)。當時,洞庭湖還是河網割切地帶,“漲水一大片,退水幾條線”,修這段運河是為了枯水季節連接沅、澧水運兵運糧之需,因此才贏得了老百姓的贊譽。 第五.從今存遺跡考察。運河橫截君山東面向南,說明杜預修運河時“長洲”已延伸到了君山東面。《君山農場志》稱:“柳林洲(今柳林鎮),亦名柳林寨,原為長江故道的淤洲”。柳林鎮就在君山農場內濠河南灣側傍,正東對岳陽樓。一般都認為濠溝是運河的遺跡。清同治《巴陵縣志》主編吳敏樹在考證三江口名稱由來時寫道:“濠溝河在君山,南通沅水,北接大江。按:《晉書?杜預傳》‘巴丘湖,沅、湘之所會……外通零、桂之漕’蓋即是水也。今監利有揚河,蓋本出尺八口,橫過江達瓦子灣,今為江堤橫斷,故道不可見耳”。瓦子灣即今君山農場新河分場駐地,北對尺八口。1997年筆者撰《君山志?大事年表?勝跡?遺址、遺跡》時,采訪了86歲的云四慶老人,他說:“解放前我從君山駕船可經濠河直抵岳陽樓下”。通過以上考察,南北朝時的三江口所在位置就十分清楚了。其名“三江口”亦是三水匯流處。杜預的材料.似又說明從三國到西晉那段時間的長江可能還處在“南江北沱”時代.枯水季節長江北面的支流干涸,所以杜預才下這么大的力氣修運河。杜預去世300多年后的北魏才出現了酈道元記述的“北江南沱”的情況。第五。“三江口”地理位置的變遷。這里遴選幾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來談談“蘭江口”地理位置的變遷情況。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巴陵城對三江口,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此文中一個“對”字,說明三江口仍在酈道元講的原地,只是將連接沅、澧水的運河直敘為“澧江”罷了。有的文章說“三江121’的變遷,除宋代尚無史料考證外.幾乎每隔300年,便要往北推移一段距離”。恕不知宋代僅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中就載有五條史料:萬方數據第3期陳湘源:再說三江口的變遷43一是“巴陵,荊湖二流之合”:二是引證了《水經》與《水經注》關于“三江口”的記述來論證巴丘的位置;三是在釋《山海經》時云:“按澧、鼎、沅、湘合諸蠻黔南之水,匯為洞庭,至巴陵與荊江合而東。州據其上”;四是“樂史言:大江在巴陵東北五里流人洞庭湖。今洞庭水會于江。非江流入洞庭也。荊江出蜀,自高注下,濁流洶涌,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頓皆混濁。岳人謂之翻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還,俗云水神朝君山”;五是“岳陽井邑舊瀕江。郡城西數百步,屢年湖水漱齒,今去城數十步即江岸。父老相傳,今江心舊閬閩也。瀕江沙磧地尚有稅絹甚重,云祖來宅稅。今不曾除改。北津舊去城角數百步.今逼近石嘴,蓋荊江日漱而南.湘江日漱而東也”。上述五條皆述江湖匯流在巴郡陵城下。關于第四條,《四庫全書提要》贊日:《岳陽風土記》“書雖一卷,而于郡縣沿革、山川改易、古跡存亡,考證特詳。如樂史《太平寰宇記》謂大江流人洞庭。致明則謂洞庭會江,江不入洞庭,惟夏秋暴漲,乃逆泛而人之。五日即還,名日翻流水。”比范致明約早20年的張舜民,因貶謫郴州途經岳州時,在他的日記《郴行錄》中記述了元豐右二年(1087)見到的江湖匯流情形:“岳陽樓即岳州之西門也。下臨湖水,北望荊江自西北流,東南至岳州城下,與湖水合而東流,始為大江。”長江就在岳州城下與湖水匯合。兩相印證,北宋時期,江湖匯流一直在岳州城下。明代,1457年修的《大明一統志》:“荊江口,在巴陵縣北,洞庭水入江處,亦名西江口。又名三江口”。時在縣北。而隆慶(1547—1572)《岳州府志》載:“日三江,在郡城下.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皆會于此,亦名三江口”。該志所述地點又與《元和郡縣志》一樣。而明嘉靖、萬歷年間所著《三才圖會》:江水“從城陵磯南入洞庭”,這時江口又下移。這兩條材料出現了矛盾,隆慶處于嘉靖、萬歷之間,怎么會有記述地點不同的情況呢?一則可能《三才圖會》成書時間較長,若是在嘉靖時記三江口,則與《大明一統志》成書年代相近,所述是天順年間的情況。另則,可能因為位置變化不大,故因襲舊志。清代康熙、乾隆、嘉慶所繪之圖,荊江口多是斜對七里山。已不正對古城西門了。可是,道光五年出版的《洞庭湖志》雖沿襲了唐代《元和郡縣志》的表述,但在“洞庭湖三府一州八縣四大水入湖全圖”中,描繪的卻是江水在洪山頭附近分了岔.主流直流向城陵磯下邊的一個凹漕(似為松陽湖)以下,并在江口處標明“江湖合襟”。又與《臨湘縣志》該縣得名所述地理位置相合。支流則自君山農場新河分場(即瓦子灣)進入斜穿農場全境,然后從巴陵古城與城陵磯之間流出。真是滄海桑田變化無窮。1500多年來,三江口就在君山北面與陸城西南面30多公里地段間徘徊。 第六.三江口變遷的原因。變遷原因主要是兩個:自然力與人力。自然力即大自然的力量。主要是科氏力的作用和洪水泛濫的影響.也與古荊州云夢澤的地貌相關.前述“南江北沱”、“北江南沱”的狀況就是這樣造成的。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下荊江河曲發育過程中。曾不斷發生自然裁彎。據史料記載:明末東港湖、老河自然裁彎;1821—1850年問西湖自然裁彎;1886年月亮湖、街河自然裁彎:1887年大公湖、古丈堤自然裁彎;1909年尺八口自然裁彎;1949年碾子灣自然裁彎;1972年沙灘子自然裁彎……江彎既能裁直,水口自然改變。洪水帶來的泥沙改變江、湖形貌也很驚人。清咸同年間藕池、松滋潰口后,不過三、四十年,竟然淤積出一個南縣來了!人力即人類有意識改造自然的行為。杜預修筑的運河就是一個典型例子。1969年筆者參加過的上車灣裁直工程.將長江原來33.3公里的流程縮短為3.5公里。至于圍垸造田改變江、湖面貌就更加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湖區約有100個堤垸,到建國前夕,僅湖南境內就多達990多個,1500萬畝的湖區水陸面積,垸田竟占500萬畝。今El稱之為“三江口”的湖江匯合口相對固定。也是人力所為。1958年君山圍墾,堵截了自瓦子灣至柳林鎮這段長江故道.才出現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地形地貌。于是.人們習慣地將這一地段原來形成的“三江口”名稱冠于此處。 綜上所述,“三江口”名稱由來有“南江北萬方數據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沱”、“北江南沱”兩個不同的時期.但名之日“三江口”處皆為三水匯流處。北干流出現“三江口”的名稱后,地理位置又多經變遷,故而給人們造成一些模糊認識。變遷的原因主要來自自然力與人力。今日江、湖匯合處稱“三江口”.是南名北移,約定俗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