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明代大概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熱衷于修筑城墻的朝代,不僅大修長城,還在沿海地區修筑了數以百計的海防衛所,據明初統計沿海共筑衛城和所城181個,下轄堡、寨、墎等達1622處。除此以外,還有眾多各地奏準修建的海防城池,這些古城經過數百年的風雨變遷,如今所剩遺跡已經不多,保存比較完好的更是屈指可數。而能幸運留存至今的,大多是因為地處比較偏僻,躲過了城市化的進程。 但是有這么一座明代海防古城,卻位于城市的中心區域,依然保存了約70%左右的城墻,還有城內的一些古建筑,這就是位于汕尾市城區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坎下城。 坎下城就位于汕尾市城區內,所處位置也算市中心區域,屬于香洲街道管轄,是廣東省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海防城池之一。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陳聰建坎下寨,明崇禎九年(1636年),時任禮科都給事、鄉賢葉高標向崇禎皇帝奏準建成,1637年建成,所以這座古城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了。 坎下城是一座不規則的橢圓形城池,城墻原高5.6米,現存3米左右,為雙層夾墻,灰沙夯筑,幾百年過去了,斑駁的城墻依舊堅固。 坎下城面積也不算小,城內有7.2萬平方米,周長1157米,有垛口391個,分別建有東西南北四座門,配防炮78位。 坎下城始建之時,一面倚山,三面環水。北門是山,東、西、南門臨海。西門(今西門媽祖廟處)是水門,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梁山水寨,碼頭在城內。 早在1995年這里已經被列入汕尾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又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坎下城按照明代“所城”建筑配置,原有文衙、武衙、旗薹庫、火藥庫、兵營、鹽場使司、內校場等,還有文廟、武廟、民居、書院,巷道井然,進退方便。 如今在古城內,依然住有很多居民,民居經過歷代變遷,存有古韻的已經不太多。 坎下城主要還保存著城隍廟、武帝廟和孔子廟三座歷史建筑。 都城隍廟看起來有些年代,潮汕風格的手繪門神給古樸的廟宇增添了幾分色彩。 武帝廟是坎下城最大的一座廟宇,兩條盤龍石柱雕刻精致,氣勢恢宏。 武帝廟旁有石人石馬雕刻,看起來是新刻的,但應該也是復原歷史。 在武帝廟前,我們還可以看到古舊的武帝廟牌匾和殘缺的石馬雕刻。 坎下城內大多古跡已經不存,特別是在近幾十年,破壞嚴重,幾座廟宇能保存至今,也與當地人的信仰比較濃厚有關。 武帝廟前有一對石獅,雄獅有些破損,雌獅下面還帶著一只小獅子。 孔子廟在武帝廟前下方,有武廟就要有文廟,而這座孔廟,也是我見過規模最小的孔廟之一。 孔子廟雖小,不影響人們對孔夫子的崇拜之情,說實話,這句話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孔子廟前方,還有一段保存更加原真的城墻,站在城墻上看,這還是一個小小的甕城。 不管怎么說,這座380多年前的古城,大部分城墻還能保存至今,而且是地處城市中央,不得不說十分難得了。 到了民國初年,海豐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坎下城墻與汕尾港之間鋪設了一條小鐵路,連接南北交通。 并在坎下城內開設有兵工廠、制幣廠等,這一塊區域就被稱為“城內”,所以現在古城中的街巷都是稱為“城內”,而村中汕尾城區內至今也有一條道路叫做“城內路”。 民國年間,又在北門處利用自然地貌建造了坎白公園,周邊文人墨客都來此處游玩,所以至今這里留存有很多民國年間的題刻。 到了1925年,彭湃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也曾把城內作為赤衛隊的操練場地。 世事變遷,歷史的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依然不變的是,城內有一處小公園,放學后的學生們把這里作為自己的游樂場。 曾經的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如今也就剩下永安門古韻猶存。雖然已不完整,但這座明代古城在城市中心保存了380多年,不得不肯定當地對文物古跡的保護力度。 坎下城雖然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還位于城市中心,但知名度相當低,別說省外游客,就是在廣東省內,也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這座古城,和同為明代海防城池的深圳大鵬所城相比,簡直有云泥之別。 我國明代的沿海地區多不設州縣,而是設衛所代行州縣之職,衛所擁有一片獨立政區,管領境內人口和區域。當時設在海陸豐的明朝衛所是碣石衛,下轄平海所、捷勝所和甲子所,駐有五千六百兵員,特別是捷勝所離坎下城并不算太遠。 但到了崇禎年間,明末農民起義已經風起云涌,朝廷估計已經顧不上山高皇帝遠的嶺南沿海,亂世之下,還需自保,也許是出于這種原因,當地便修建了這座海防城池。 溫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