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是指脘腹部發生脹滿不舒的一種癥狀。其病因多由脾胃素虛、飲食不節、運化失健,或肝氣郁結、腸胃積熱、瘀血停滯等所致。治療此癥,應根據不同原因的腹脹,進行辨證治療。 食滯腹脹:癥見胸脘痞滿、腹部飽脹、厭食嘔惡、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多由飲食過度,食積內停,氣機不暢所致。治宜消食導滯。藥用山楂30克,神曲20克,枳實、法半夏、檳榔、青陳皮、萊菔子、茯苓各10克,砂仁5克。若腹脹較甚者,加枳實、厚樸各10克。 胃下垂腹脹:癥見脘腹發脹,食后為甚,腹有下墜感,平臥則舒,伴少氣懶言,肢體困倦,舌淡苔白,脈細弱。多因脾胃虛弱,陽氣不足,中虛下陷所致。治宜益氣補中。藥用黃芪、黨參各15克,柴胡、升麻各8克,枳殼、陳皮各10克,甘草6克,紅棗15枚。若見胃脘疼痛者,加木香8克。 手術后腹脹:腹部手術后,常見肚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伴噯氣惡心,大便少,舌苔白膩,脈細緩。乃術后脾胃功能未復,濕邪內阻,健運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所致。治宜燥濕運脾,行氣消脹。藥用木香、厚樸各8克,砂仁4克,蒼術、陳皮、大腹皮各10克,炒谷麥芽、神曲、雞內金各15克,甘草5克。 產后腹脹:婦女產后,腹部脹滿,胸脅痞悶,不思飲食,惡露量少,色紫暗紅,紫暗,脈細澀。多因惡露下行不暢,氣血瘀滯引起。治宜行氣祛瘀消脹。藥用制香附、烏藥、當歸、佛手、川芎、澤蘭、紅花、艾葉、焦山楂各10克。 行經腹脹:婦女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肚腹發脹,脹連兩脅,胸悶噯氣,胃脘不舒,食納欠香,舌苔薄膩,脈弦。乃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脾運不健所致。治宜疏肝理氣,解郁消脹。藥用柴胡6克,制香附、青陳皮、茯苓、白術、枳殼、厚樸花、綠萼梅、雞內金各10克,谷麥芽各15克。 便秘腹脹:癥見大便干結,欲便不暢,腹部脹滿,舌苔膩黃,脈弦滑。多由腸胃積熱,津液不能濡潤,以致便秘腹脹。治以潤腸通便。藥用厚樸、生大黃(后下)、木香、枳實、火麻仁、瓜蔞仁、郁李仁各10克,如大便日久不通,加芒硝10克;氣虛便秘,去厚樸、大黃,加黨參、黃芪各15克。 胃腸道脹氣是人們對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的總稱,消化不良多表現為飯后腹部疼痛或不適,常伴有惡心、噯氣、打嗝、肚子脹等。其中,噯氣、腹脹、腹痛、排氣過多、打嗝等多被認為是胃腸道脹氣。 胃腸道脹氣在臨床上是十分常見的,常表現為噯氣、腹脹腹痛和失氣(放屁)。胃腸道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吃進去的食物,通過胃腸壁的肌肉蠕動,以及消化液中的消化酶、膽汁等參與完成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從而實現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然而,胃腸道的“工作”并不總是都能順利完成的,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的經歷。這些不適大多可自愈,但如果癥狀明顯或反復發作,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這個時候應該及時就醫。 簡要病因分析 胃腸道脹氣不可小視,辨證施治才能確保有效治療。首先應注意排查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臟與胰腺疾病、糖尿病、小腸吸收不良甚至胃腸道腫瘤或梗阻等,也可能是大量吞氣造成的。如屬于上述疾病引起的腹脹,必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其次應避免焦慮、煩躁等情緒,進食時應注意細嚼慢咽,以減少噯氣的發生。避免或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白菜、包菜、黑麥、椰子、無花果、桑葚、核桃、甘蔗等。少喝產氣飲料,不嚼口香糖、檳榔,戒煙。 中醫辯證論治 胃腸道脹氣不可小視,辨證施治才能確保有效治療(中藥處方必須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1、寒熱錯雜型:在臨床上遇見的胃腸道脹氣患者最多的就是這一型。 癥 狀:胃脘飽脹或腹部脹滿,午后、晚上較重,稍進食即覺脹滿;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惡心、噯氣,胃腹怕寒,欲進冷飲食而又不敢,大便不暢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氣(放屁)較多;舌苔白膩或黃膩。 治 療: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可以用舒肝理氣、和胃的中藥,治療這一類型的胃腸脹氣效果很好。 食積停滯型: 癥 狀:腹滿脹痛,噯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厭聞食臭,或矢氣、大便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沉滑。 治 療:保和丸,或用扶正調胃散。 脾胃虛寒型: 癥 狀:胃腹滿脹,時作時止,時輕時重,喜暖喜按,進熱飲、熱食則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遲。 治 療:理中湯或厚姜半甘參湯。 濕熱蘊結型: 癥 狀:胃腹脹滿,惡心欲嘔,心中煩悶,口渴不欲多飲,時時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 療:扶正調胃散十號方。 實熱內結型: 癥 狀:腹滿持續,或腹部硬痛,或繞臍痛,大便秘結,手足汗出,潮熱譫語;脈沉實,或遲而有力,舌苔黃燥或焦裂起刺。 治 療:大承氣湯、扶正調胃散四號方。 注 意:有些急腹癥(如腸梗阻)可見到本型癥狀,需要迅速看急診或住院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