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人(Hakka),是南方古漢族的一支,是全國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客家人的遷徙歷史,向上可追溯到西晉末年。前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永嘉之亂、黃巢之亂、靖康之變、南明危局、太平天國),歷時一千五百年。 在歷次亂世浩劫中,客家先民由中原逐漸遷往南方,患難相恤,薪火相傳。 客家人歷次遷徙路線圖 客家文化的發展歷程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 萌芽期,東晉至北宋,前后約800年。在這一階段,客家人遷居至中原文化圈的邊緣,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尚不明顯。 發展期,南宋至明初,前后約200年。在這一階段,客家人遷居至粵閩贛交界。客家語言、民俗、觀念獲得穩定發展。 成熟期,明中至民初,前后約400年。在這一階段,客家人遷居至兩廣及海外。客家民系分布格局基本穩定,方言、風俗、民系性格發展成熟。 由此可知,客家文化是漢人在南遷過程中與本地土著相互融合產生的。中原王朝自古“貴中華,而賤夷狄”,客家文化卻是漢文化與異族文化相互吸納的結果。 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漢人南遷 看完若干材料后,我對『客家人』這個特殊族群的印象反而模糊了……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界定某樣不熟悉的事物時,我們總是習慣用『是什么』來做描述。 然而,『客家人』留給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不是什么』。 客家人,不是純粹的漢族先民,所以他們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基因標本; 客家人,不是本地土著的后裔,所以他們也不是后天歸附的『化外之人』 ; 客家人,不是『流民』,千百年來,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繁衍生息; 客家人,不是『原住民』,日常起居,他們依然保持著很多中原漢族的生活習慣。 客家人,不囿于一地,所以客家文化沒有地域歸屬,只有文化認同; 客家人,走到哪里,就扎根在哪里,命若浮萍,卻生如蓮藕; 客家人,在與南方各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既改造著別人,也被別人改造著; 在客家語中,『人+厓』是獨有字,意為『我』。一個走到懸崖邊上,沒有回頭路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先民,生生地把『絕路』,走成了『活路』。這背后又有多少故事…… 作為旁觀者,我們當然可以給『客家人』泛泛地貼上很多標簽; 然而,標簽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而客家人卻是中華民族獨有的; 『客家人』就像春秋戰國時的『楚人』一樣,雖是另類,但終究不是外人。 在我看來,客家人的族群底色可以用兩個詞概括:『實用 & 堅守』 土樓圍屋,既是居所,又是堡壘;既可防范猛獸襲擾,又可抵御外族入侵。這便是『實用』。 祠堂居中,牌匾高懸。祖廟既是族群的共同記憶,又是族人的精神故鄉。這就是『堅守』。 客家飲食講究『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鵝不美,無鴨不香,無肘不濃』; 一言以蔽之,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這便是『實用』。 客家米粄,內充餡料,外形似餃,烹飪之法,遠溯北國; 客家擂茶,茶葉磨粉,雜以調料,啜飲之道,直抵唐宋; 走古事、打船燈、騎布馬、舞火龍,凡此種種,依樣河洛; 客居之地雖與中原山川阻隔,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保存著遠祖的記憶;這便是『堅守』。 回到一千七百年前,客家人舉族動遷,遠離故土,關山萬里,從此為客; 站在一千七百年后,客家人不畏前路,開拓進取,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客家人,是不幸的,生在安土重遷的中原,卻失去了家園土地,險些淪落為異族盤剝的奴隸; 客家人,是幸運的,躲進大山便融入大山,保存下族群的記憶,終究沒有湮沒于歷史的長河。 這就是客家人,曾經是歷史的客人,卻永遠是未來的主人。 這就是客家文化,保存著先民的智慧,更孕育出前行的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