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榮 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感冒以鼻塞、流涕、噴嚏為主癥,常伴惡寒、發熱、頭痛等。根據鼻竅的解剖結構及生理病理的特殊性,本病以風寒證型多見,全國第三、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謝強教授倡導“升陽祛霾”針灸法治療清竅疾病,療效滿意。現將應用其法治療風寒感冒的臨床經驗介紹于下: “升陽祛霾”針灸法:①針刺,選取迎香穴(雙)、風池穴(雙)、印堂穴、百會穴、合谷穴(雙)。施針時,穴位常規消毒,操作者先調神定氣,內力貫注持針指端及腕部,持針快速進入皮下,再據穴位不同進入皮下適當深度,迎香穴斜刺入0.3寸~0.5寸,風池穴向對側眼睛方向斜刺入0.5寸~0.8寸,印堂穴向下平刺入0.3寸~0.5寸,百會穴平刺入0.5寸~0.8寸,合谷穴,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②同時結合艾條熱敏化懸灸。選取百會、印堂穴,按下述步驟分別進行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四部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1分鐘溫熱局部氣血,繼以雀啄灸1分鐘加強敏化,循經往返灸1分鐘激發經氣,再施以溫和灸發動感傳、開通經絡。此時在穴位處出現的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或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微熱)深部熱、或其他非熱感(如酸、脹、壓、重等)等感傳時,即是腧穴熱敏化,施灸至感傳消失、皮膚灼熱為度,每次施灸不少于30分鐘,每日1次。 中醫學認為,頭面為諸陽所聚,鼻居面中為陽中之陽,是清陽交會之處,清陽之氣從鼻竅出入,故稱為“清竅”。感冒多因清竅空虛,風寒乘機入侵,陰霾蒙蔽清竅,“邪害空竅”所致,而清竅之空,源于臟腑之虛;且邪之所成,亦源于臟腑之虛;故采取“升陽祛霾”為法則治之。在督脈之百會穴及督脈循行區域之經外奇穴印堂穴處針刺并加艾灸能有效地激發并振奮全身之陽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而祛邪外出。現代研究亦認為艾灸有較好的抗炎免疫作用。更取迎香穴與印堂穴遠近相配,可收疏風通絡、散寒通竅之功;風池穴為膽經與陽維之會,位居腦后,乃是風邪匯集、入腦的要沖,又是風邪最易侵犯和蓄積之處,故此穴為祛風、散風之要穴,與迎香穴前后相伍,共奏祛風散寒、通絡利竅之效;鼻為肺之竅,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取大腸經之原穴合谷穴以宣肺利竅,并與百會穴上下相配能溫肺散寒,通利鼻竅。如此針灸,遠近、前后、上下相配,相得益彰,故取效顯著,為治療風寒感冒的較佳療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