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琳琳柒 · 主播 | 阿成 有書君說 有這么一首歌,會讓每個國人,熱血沸騰; 有這么一首歌,會讓中華民族,備受鼓舞。 過去,它是號召國人覺醒的不屈之歌;它是驅策戰士勇往直前的信念之歌。 如今,它成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 它就是在戰火中孕育而出的,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而談及《義勇軍進行曲》,自然繞不開這首歌曲的創作者,聶耳。 這個年僅23歲的天才音樂家,用一把小提琴,便創作出了這首,世之絕唱。 今天,就讓我們重新認識聶耳,一起回顧他與國歌背后的故事。 為生活而歌,永遠保持一份向往 聶耳,原名聶守信,后改名為聶耳。 1912年,他出生在云南昆明。 聶家是中醫之家,家中經營著一家藥鋪,雖不是富貴人家,卻也能衣食無憂。 聶耳四歲時,他父親因病故去,藥鋪生意慘淡,聶家立即陷入了困境。 幸虧他母親通過了醫生鑒定的考試,獲得了為人治病的資格,這才勉強支撐起這個家。 年幼的聶耳生性活潑,而且學習非常刻苦,成績經常名列前茅。 聶母本想讓他學習中醫知識,以后好繼承家中的藥鋪,可聶耳對中醫沒有絲毫興致,反而對音樂饒有興趣。 他向家人及鄰居學習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而且對滇戲、花燈等當地民間音樂,也是如癡如醉。 雖然家中清貧,可母親從來沒有剝奪他學音樂的自由,只要聶耳喜歡,他母親便會全力支持。 隨著年紀的增長,聶耳開始接觸了大量進步思想,他的心中有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開始靠近革命。 幾年之后,16歲的聶耳,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一方面,他繼續學習音樂,提升自己的音樂造詣;另一方面,他開始學習馬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加入地下黨組織的“濟難會”,多次接濟被關押的革命同志。 而在此期間,他與云南師范學院的袁春暉,相識相戀。 聶耳對音樂的熱情,和對革命理想的執念,都讓袁春暉欽慕敬佩。 也許故事一直繼續下去,二人也會有一個不錯的結局,可愛情總要有遺憾,才會顯得刻骨銘心。 昆明發生大爆炸后,聶耳參與了多次針對反動派的斗爭,因而引起敵人的注意。 無奈之下,聶耳只能遠走他鄉。 雖然聶耳失去了家人與愛人,但他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將感情深埋心底,將愛戀寄托在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祖國崛起的希望之上。 他的赤子之心,他的中華之魂,他的奮進之曲,一步步使得這個世界,開始變得生機勃勃。 為理想而歌,用音樂來喚醒大眾 初到上海的聶耳,身上拮據,只能在云豐申莊,從事雜役性的工作。 可是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沒有樂器,就省吃儉用攢錢,直到一年之后,才買了一把廉價的小提琴。 云豐申莊倒閉后,聶耳又開始另謀生計。 一個機會,他看到了“明月歌劇社”招人,本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去應聘,可卻被主考人黎錦暉慧眼識珠,破格錄取為樂隊的練習生。 在歌劇社的日子里,聶耳努力學習著小提琴與音樂方面的技藝,他的天賦逐漸被眾人所認可。 一次歌劇社的聯歡上,聶耳不但表演了演奏,還模仿各種人的說話。 人們發現,只要是能從耳朵進去的,他都能用嘴巴表演出來。 不僅如此,他的兩只耳朵還能一前一后動起來,這個能力,逗得大伙兒大笑起來。 黎錦暉看他耳朵這么厲害,便打趣他有四個耳朵,不如就叫“聶耳”(“聶”的繁體字是“聶”)。 若是普通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定會感覺很舒適,不但得到了老板賞識,還能學到很多東西。 可是聶耳并不是為了自身利益,他一直心系中華民族的存亡。 他本就是共青團員,到上海之后,他又常常以“革命新青年”自詡,他覺得自己應該做“革命的音樂”、“人民大眾的音樂”,而不應該沉溺在個“歌舞升平”的世界。 然而,面對亦師亦友的黎錦暉,他卻不知如何去說,一面是與自己理想沖突的“恩情”,一面是希望上進卻不知所措的“內心”,自我的矛盾與無奈,讓他痛苦難耐。 正在這迷惘之際,聶耳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人,田漢。 兩人一見如故,聶耳決定將自己的顧慮說給他聽。 田漢聽完后告訴他,人要遵從自己的理想,既然做“屬于人民的音樂”,就應該拿音樂作為武器,去喚醒大眾。 在田漢的啟發下,聶耳更加堅定音樂有改變社會,點燃革命的魅力。 當時,東北已被日本人占領,可在這國仇家恨下,社會上依舊流行著各種情愛之類的音樂。 聶耳對這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環境,痛恨到了極點,于是以“黑天使”為筆名,在報紙上撰文批評這種風氣。 犀利的筆鋒與對音樂的獨特見解,讓上海樂壇大為震驚。 隨后,聶耳決定退出明月社,前往北平,去尋求自己的理想。 他希望此次北平之行,可以在藝術上有所提高,在思想上得以進步。 他希望自己可以更靠近真理,可以自己奏出拯救這個世界的音樂。 也許,在他人看來,這只是一個青年的對未來的幻想。 可中國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如聶耳一般,充滿理想的人前仆后繼,國家才得以崛起,得以騰飛。 大廈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不辭,力挽狂瀾。 為祖國而歌,熱血下最后的怒吼 踏入北平的那一刻,聶耳充滿了激動。 此時北平的文學、藝術圈,經過了“文學革命”的洗禮,到處都是藝術的醇正和恬靜。 這正符合聶耳的追求,雖然當時的他已囊空如洗,可他依然愿意留在這個文藝氣氛濃厚的城市。 而這時,田漢也向“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寄來了介紹信,希望可以吸納聶耳。 如此一來,聶耳既可以有一安身之地,也可以讓他在文學方面有所精進。 在北平這段時間里,聶耳不僅寫一切進步文章,還多次參加革命文藝演出,甚至籌建起了“北平左翼音樂家聯盟”。 雖然之后因為種種原因,聶耳在北平,只呆了短短三個月。 但這段時間的磨煉,卻讓聶耳迎來了一個藝術創作的高峰。 日后人們耳熟能詳的《開礦歌》《賣報歌》《畢業歌》《金蛇狂舞》,都是在聶耳離開北平之后所作。 而這些音樂,每一首都有了喚醒國人的力量。 而更為欣喜的是,聶耳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了。在離開北平之后,由趙銘彝、田漢做介紹人,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藝術與思想上的進步,讓他離自己追求的真理,又近了一步。 1935年,田漢寫出劇本《風云兒女》。 田漢寫完初稿就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劇本交到了編劇夏衍手里。 當時,聶耳聽說《風云兒女》有首主題歌要譜曲時,便主動向夏衍要求把任務交給他。 因為時間緊促,聶耳的腦海里,只有對國家壓抑的痛苦和對侵略者憤怒的吶喊。 他的感情與人民抗日救亡的感情融為一體,靈感瞬間從腦海里涌現出來,創作一氣呵成。 在電影上映前,聶耳完成了《進行曲》的創作。 東北抗日義勇軍總司令朱慶瀾將軍,將《進行曲》前加上了“義勇軍”三個字,正式確定了,歌名為《義勇軍進行曲》。 這首歌雖然只有一個八度多一個音,只有一百零四個音符,可是它每一個音符中,都蘊含著無數的力量。 這是聶耳生命中迸發的力量,也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悲憤與不甘的決心。 然而,悲哀的是,歌曲問世兩個月后,聶耳在日本不幸溺亡。 雖然聶耳這一生,時過匆匆,但他的名字,將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世代相傳。 理想不死,熱血不滅;往事如煙,歌者永恒。 ![]() 為生命而歌,音樂在記憶中永恒 新中國成立后,《義勇軍進行曲》從694首歌詞和632首曲譜中勝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這首代表著無數國人意志的歌曲,終于唱響了整個神州大地。 聶耳,也在這一刻,名垂青史。 其實,他并不是為了千古留名,才選擇譜寫這首歌曲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只是想在這生死攸關之際,以筆為槍,以樂為炮,與民族共存亡。 而正是這份信念,才讓這首歌融入了每個人的心中,血液中,帶給了所有人最強大的力量! 戰場上的殘酷無情,再也動搖不了戰士們決勝的信心,他們每一步都在前進,絕不退縮; 生活中的黑暗壓抑,絲毫影響不了人民對明天的希望,每個人都開始站起來,挺直脊梁。 也許,在世人眼中,聶耳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是影響中國音樂進程的人。 可實際上,對于他來說,自己只是個熱愛音樂,熱愛國家的普通青年。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只想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為這個國家的改變盡一點綿薄之力。 可惜的是,他只看到了中國的絕望,卻沒有看到中國的覺醒;只聽到了中國人民悲憤的哭聲,卻沒有聽到中國人民勝利的吶喊。 國家仍在,山河卻破;民族崛起,故人不在。 我們懷念聶耳,也懷念為中華崛起而犧牲的無數英雄。 每當《義勇軍進行曲》響起的那一刻,所有人依舊內心澎湃,熱淚盈眶。 因為,此時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國家的守護者,都是國歌的守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