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嶺,又稱峨嵋塬或峨嵋原,古代又稱晉原、綿上,橫亙山西運城盆地中央,猶如運城的脊梁。峨嵋嶺是黃河支流山西的母親河汾河與運城的母親河涑水河的分水嶺。峨嵋嶺東起絳山,嶺之北為汾河、嶺之西為黃河,嶺之南為涑水河。 峨嵋嶺近似菱形,東西長一百多公里,南北寬五十多公里,面積六千平方公里。峨嵋嶺是太行山的西延部分,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中條山的分支,平均海拔六百多米。峨嵋嶺中央更有兩座超過千米的山峰——孤山和稷王山,東西相對,宛若臺地的兩只眼睛。另外還有幾個略高的高地,如大嶷山、小嶷山等。 峨嵋嶺之“西眼”孤峰山,又名孤山、介山、綿上之山,上古時期曾稱西泰山,漢稱方山。孤山一柱擎天,挺立在峨嵋嶺上,最高峰海拔1411米。孤山占地面積24平方公里,加上山前丘陵和坡地面積總計近百平方公里。介之推隱居于此衍生寒食節,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孤山避難,李世民在此扎過營。孤山敢稱“孤”,與帝王相提并論!它是一個方山,從四面看形狀幾乎一樣,沒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孤山在萬榮縣,臨猗、運城、稷山和河津亦可以看到它的雄姿。相對于稷王山而言,孤山清瘦高挑。我出生在孤山南一個村莊的窯洞里,所以她是我心中的圣地。 峨嵋嶺之“東眼”稷王山,位于萬榮、聞喜、稷山、鹽湖四縣交界處,海拔1279米,稷王山占地面積是孤山的六七倍,顯得粗壯敦實。4500年前堯舜時的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他名叫“棄”。按《史記》中講,棄與堯、契(商族的始祖)都是帝嚳的兒子。“棄”成為部落聯盟的農官后,為了百姓生活和部落繁榮,率眾人四處奔波以種植黍谷,最后在峨嵋嶺上獲得成功,天下百姓不再食不果腹。后來人們尊稱棄為“稷王”,冊封此山為“稷王山”,稷王死后,葬在這座山上。 峨嵋嶺上留下許多動人傳說。上古時代,女媧氏在峨嵋嶺西黃河邊摶土造人,繁衍出華夏子民,汾陰后土祠是祭祀女媧娘娘的。當年黃帝在峨嵋嶺西邊祭祀后土時,他的正妃嫘祖在峨嵋嶺東南側(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植桑養蠶,先民開始告別衣不遮體的蒙昧時代。與稷王山、孤山、雙嶷山等相關的傳說,被人們口耳相傳。漢代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也發生在峨嵋嶺上。 峨嵋嶺上留下許多歷史的印跡。4000年前,大禹在峨嵋嶺上營建華夏第一都城安邑(古安邑城在夏縣東北),開啟了華夏文明的篇章。春秋時期晉國建都峨嵋嶺東北的絳,峨嵋嶺是晉國核心地帶屢屢見于史冊。劉徹、劉秀、高歡、李世民、李隆基、趙桓等二十多位皇帝曾涉足峨嵋嶺。 峨嵋嶺的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峨嵋嶺東南可控制涑水河谷南北孔道,西北則可控制汾河河谷東西孔道,進可長驅突擊,退可守險無虞,構成西南拱衛長安、東北屏翰晉陽的地理形勢。臺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麻,是民給軍需的理想之地。所以誰占有峨嵋嶺,誰就取得戰略主動。從春秋前620年,秦晉“令狐之戰”發生在峨嵋嶺南坡(臨猗嵋陽鎮令狐村)開始,經歷戰國時期魏秦兩國朝秦暮楚般疆土紛爭,三國時期魏國抗擊外患,南北朝時期東西魏的兩次玉璧(峨嵋嶺北稷山縣南)決戰。唐初李世民指揮的柏壁戰役,得到大將尉遲敬德,穩定李淵的關中大后方,成為唐軍勝利的轉折點。 峨嵋嶺上名人輩出。靈山秀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厚重的黃土地窯洞中,養育出無數英才俊秀,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戰國縱橫家張儀深得秦惠王賞識,封為武信君,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周旋于楚國、魏國、韓國等國之間,為秦國掙下半壁江山。“河東三著姓”影響深遠。峨嵋嶺東南邊裴柏村,歷經漢魏兩晉南北朝,尤其隋唐,產生無數彪炳千秋人物,“天下無二裴”,名人輩出,載入史冊的有上千名,1000多年來長盛不衰,先后走出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還有地理學家裴秀、史學家裴松之等。峨嵋嶺薛氏,河東重要士族,經北魏、東(西)魏、北齊(周),并貫穿隋唐兩代,經久不衰。北朝五品以上達47人,其后涌現出隋代著名詩人薛道衡,西秦霸王薛舉、薛仁杲、薛仁越父子,唐代父子宰相薛元超、薛稷,名將薛仁貴、薛訥父子,明代著名理學家薛瑄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河東柳氏可以與他們相提并論。峨嵋嶺在隋唐最為燦爛輝煌,河汾門下,名動天下,魏征、房玄齡、李靖等人拜大儒、大教育家、思想家王通為師,他謚號“文中子”。唐初的施政綱領,就是王通思想的實踐。其弟王績,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人稱酒仙,三仕三隱。其孫王勃,初唐四杰,少年人狂,《滕王閣序》中寫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無人能夠超越。宋代名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奠定了他在史學上的地位。南宋初年名相趙鼎,被秦檜所構陷,絕食而逝。宋孝宗贈太傅、豐國公,謚號“忠簡”,后享配高宗廟庭,“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老家在峨嵋嶺的英才不計其數,還有荀子、廉頗、毋丘儉、詩人王之渙、王維、唐代宰相張嘉貞、大將封常清、繪像“凌煙閣”的名臣張巡、《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等,近現代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外交家姬鵬飛等。 峨嵋嶺是一道梁,隆起在盆地上,頂起運城的天。峨嵋嶺是一道綠色的屏障,清潔了來自西北的漫漫黃沙,同時也讓自己長高。峨嵋嶺溝壑縱橫,層巒疊嶂,蒼茫無際,無限風光。峨嵋嶺上黃土深厚,幾千年的沉淀堆積,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厚文化。窯洞濃縮黃土高原的別樣風情。窯洞原先是峨嵋嶺上的普通住房,百姓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能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了妻才算成家立業。孤山窯洞院蘊含著歷史遺風,最大的優點是堅固耐久,冬暖夏涼,大門大窗,寬敞明亮。造型簡潔,上部拱圓,下方端直,迎合了中國道教文化中“天圓地方”內蘊玄機的思想。 如今峨嵋嶺上處處栽種果樹,嶺上的綠色是一道絕美的風景,滄桑中透露出溫柔。春天來了,嶺上開滿果花,洋溢著沁人的花香。夏季農人忙碌在果樹間,臉上綻放笑容,心里憧憬著美好未來。秋季紅紅的果子掛滿樹上,豐收顯露無遺。冬季果樹袒護大地,農人施肥剪枝,為出售果子前后忙碌。臨猗萬榮的蘋果,稷山的板棗,鹽湖的“王過”梨……皆是因為峨嵋嶺水土和陽光充足的原因。 峨嵋嶺,生我養我的黃土地,哺育我的父老鄉親。你以厚實的肩膀扛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根脈,從厚重歷史中緩緩地走來,經歷無數風雨,依然生生不息。你為最早稱“中國”的地方運城增磚添瓦,現今依然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曾用名邵云波。男,漢族,山西省臨猗縣人,曾經的萬榮縣高家莊村人。1996年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固體地球物理理學博士,副總工程師。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首席物探專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城市物探專家創新團隊負責人,2020年“金牛工匠”。論文30篇,出版專著4本,專利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2項。擔任十多個國家地勘基金物探項目負責人。2007年開始業余寫作,2008年陸續在《地質勘查導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自然資源報》《大地文學》《運城日報》《中國礦業報》《華西都市報》《山西日報》《中國煤炭新聞網》《四川工人日報》等發表散文、詩歌、小說近兩百篇。有詩歌散文收入《中國短詩精選》《暮色中的城步》《微刊優秀作家作品》《黃浦江詩潮》《晉南有個孫吉村》《塵外那一池月光》《百城詩韻》《河之東文集》《當代精美詩歌選》《走向荒涼》《2019年中國微信詩歌年鑒》《逐夢前行》《詩家園》《相逢河之東》集子。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質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鄉土鄉音》,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成都拾遺》,2020年《回不去的故鄉》。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有《地質視角看成都》《解密成都平原》《滄海桑田話四川盆地》《運城有鹽池》等多篇科普作品在《中國自然資源報》等發表。2013年有作品在“書香國土·智慧人生——山東煤田地質杯首屆國土資源系統讀書大賽”中榮獲優秀獎,并入選《書香·人生》。2018年10月《地學微詩》獲第二屆“保護地球精彩地質”科普作品大賽二等獎,2020年《巖石地學詩四首》獲得三等獎,并被中國地質圖書館收藏?,F就職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物探隊。 ![]() 故鄉萬榮∣您身邊的家 感謝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