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飲 2015-10-22 08:41:10 來源:本站 作者:本站 瀏覽人數:7551 次 〖中醫藥文化〗 自古神農百草嘗, 配伍審慎成良方。 炮制加工方入藥, 辯證施治民安康。 『組方』 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這三味中藥組成。中醫學認為,生脈飲具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功效。 『藥性分析』 1.人參--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2.麥冬--性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3.五味子--性酸、甘,溫,歸肺、心、腎經。 功效: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配伍特點』 君藥: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為君藥。 臣藥: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是為臣藥。 佐藥: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是為佐藥。 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 『發展歷史』 金代:生脈散出自《醫學啟源》,卷下,書中曰:“麥門冬,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李東垣于45年后,在《內外傷辨惑論》中進一步闡述道:“圣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參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 明代:明代吳硯在《醫方考》中提及:“名曰生脈散者,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故名之”。 清代:汪昂和王晉三分別在《醫方集解》和《古方注》中作了論述。前者說:“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也。”后者說:“凡曰散者,留藥于胃,徐行其性也。脈者,主于心,而發源于肺.然脈中之氣,所賴以生者,尤必資籍于腎陰。”生脈散巧代均用湯劑.古’有長流水的記載。明代王肯堂的《古今醫鑒》曰:“煎湯代茶,此一盞,可為茶三盞,服之大有補益”。 『衍生方劑』 茯苓生脈飲:武漢市中醫院杜家經教授根據中醫傳統理論,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研制的中藥復方,由傳統的生脈飲加茯苓組成,具有養益心脾,調肺益腎,延緩衰老的功效。方中重用茯苓為君藥,取其甘、平之性,入心、肺、脾、胃、腎經的優勢,彌補了生脈飲中無入脾經之藥的不足。 黃芪生脈飲:由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潘澄濂老中醫定方,由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與新光藥業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為全國首創,已列為國家二級中藥保護品種。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南五味子組成,是由古方生脈散變化而來,具有益氣滋陰,養心補肺之功效,用于氣陰兩虛,心悸氣短的冠心病患者及老年虛弱等癥。 桂芪生脈飲:云南中醫院熊磊教授研制,治療兒童反復感冒,由黃芪、桂枝、白術、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組成,方中以黃芪、桂枝并為君藥,二者相配一則針對復感本質肺脾氣虛,來補益脾肺之氣,使中氣充盛,衛外有力;二則溫振衛陽,解肌發表,防御外邪再入。 『不宜用藥人群』 1.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 2.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保健功效』 生脈散以前常用于夏季,天氣太熱、流汗過多,使人氣陰兩虛,出現心煩、四肢無力等癥狀時,用這個方子就能補氣養陰,緩解癥狀,讓身體恢復?!安贿^,現在除了夏天,在任何時候,如果壓力大、勞累過度,覺得神疲乏力、注意力難集中、提不起精神時,也可以服用生脈散?!?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洪蕾教授說,這些癥狀大多是心的氣陰耗傷過大造成的,用生脈散可以提神、收斂心氣,由于其中的五味子有興奮的作用,因此白天服用還能振奮精神,是不錯的保健方。 『藥品禁忌』 1.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2.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祝好朋友四面云山歸眼底,萬家燈火系心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