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吹雪 (大明宮) 唐為中國古代著名王朝,長安城又是唐的京城。堪比今日的“聯合國”。京城是封建王朝中樞機構所在地,屬全國統治的腹心。因此其地理位置、建筑規模及內部規劃布局等都應該符合軍事防御要求。對外,它必須便于控制全國,對內,它要能有效防范和鎮壓內部叛亂。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建立隋朝。次年,便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左仆射高颎等人在漢長安舊城東南的龍首原創建新都城。因楊堅初被封為“大興郡公”,故此新城又被稱為“大興城”。唐代隋后,又改稱“長安城”,并在其基礎上繼續營建。 七十余年后,終于在公元654年才建成了這座規模浩大、規劃整齊的一代新都城。 而隋唐時期,南北融合、東西交流使城池建設水平得以迅猛發展,其都城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設防城市,長安城的城防體系構筑經驗和理念曾被許多國家所效仿。 本文就從軍事防御體系的角度來對此做個說明。 (一)八水繞長安,使唐長安城在軍事斗爭中擁有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條件 唐長安城位于關中平原的中部南有秦嶺山脈西、北兩面有由梁山、黃龍山、藥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脈。除此之外河流縱橫,向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更成為了環繞唐長安城的天然軍事屏障。使唐長安城在軍事斗爭中擁有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條件。 除此之外,唐統治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都為關隴貴族,這也是他們選擇關中定都的一大原因。從政治上來說,吐谷渾和突厥處羅可汗都已降服,西域地方“相率而來朝者四十余國”,隋王朝不但在鄯善、且末、伊吾等地設置了戍所,還打通了漢代的絲綢之路,這種穩固的后方政治局面也堅定了隋王朝統治者定都長安的決心。 (關中形勢圖) (二)長安布局也是從軍事防御角度出發而設置的 除了依靠天然屏障外,唐長安城還修建有高大的外郭城、皇城和宮城三大部分組成,這種分布格局也是從軍事防御角度出發而設置的。下面就一次簡單介紹下。 ——外郭城 外郭城是坊里居民區住宅及商業、寺觀的分布區,東西廣 9721 米,南北長 8651.7 米,周長約 36.7 公里,是長安城的最主要防線。對整座城池起著保衛作用。 ——皇城 皇城是中央衙署機關所在地,又稱'子城’,位于宮城之南。它東西與宮城通,寬2820.3米,南北長 1843.6 米,形制為長方形,北面無墻,與宮城之間以橫街相隔,而橫街寬僅300步,這是有其特殊意義的,站在宮城南城就可俯視皇城,洞察百司,無形中收到了嚴密監視的效果。同時,從軍事角度上講,皇城還擔有拱衛宮城的作用。 (現西安城墻) ——宮城 宮城前連皇城,背靠禁苑,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其位于城北部正中,隋稱大興宮,唐改名太極宮,由護城河、城墻、城門、角樓、鐘鼓樓、太倉、武庫組成,是全城的軍事指揮中樞。城墻高大堅固,東西廣2820.3 米,南北長 1492.1 米,呈矩形,整座建筑坐落在龍首原的高坡之上,在地勢上具有制高點作用。另外,宮城內外屯有大量禁軍,這有利于宮城的防衛和最高統治者的安全。 ——重城 貞觀八年(公元 634 年),唐太宗在宮城東北角又修建了大明宮,后成為唐王朝主要朝會之所。開元十四年(公元 726 年),唐玄宗又將位于宮城東南角的個人潘邸擴建為興慶宮,作為聽政之所。 “在擴建的同時,于外郭城東墻之內又修筑了一條由大明宮至興慶宮,再南至昆明池的重城。 重城與外郭城東墻平行間距23米,形成一段復道,在城門處,重城城墻向東靠攏,復道變窄,重城城墻與城門間距縮短為10米。在復道內行走,經過城門時,可由城門兩側登城梯道穿過城門樓即可。重城的設立,不但方便統治者平日使用,也有利禁軍秘密機動”。 ——禁苑 隋唐長安城的禁苑位于都城之北的龍首原高地,是京畿地區皇家的主要風景園林區和行獵區,規模非常之大。禁苑外有苑墻,內屯禁軍,四面共有十門,劃東、西、南、北四個防區,各由監軍率領,城墻上皆有戰斗設備,成為攻防長安城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 《雍錄》云:“凡此三苑也者,地廣而居要,故唐世平定內外禍難,多于苑中用兵也。”③如李世民誅元吉、建成,李隆基誅韋后及李晟逐朱泚等,都是借助于苑中的有利地形才成功的。可見,禁苑對于守御長安城也起著外圍陣地的作用。 此外唐代中晚期在長安城內東部修建兩處夾城,一處由興慶宮為中心,北通大明宮、南去芙蓉園。然后與外郭城之間又修建了復道,寬約50米。另一處位于大明宮的東、西、北三面的夾城,墻基寬約4米,東西距大明宮宮城55米,北距宮城160米,并于北面設重玄門,門內設有統領禁軍的北衙。這兩處夾城的修筑極大加增強了大明宮的防御力量。也進一步增強了唐長安城的軍事防御能力。 (三)長安之短板 綜上可知唐長安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具有借助自然山川加上人工修筑外郭城,從整體上形成全面拱衛京師之勢。城內夾城的修筑也在從局部上形成保衛興慶宮、大明宮之勢。 其實依靠這些地理條件,宇文泰最早制定了以經營關中為根本以居重制輕、宰制全國為目的的基本國策。盡管西魏、北周、隋、唐的王朝更替頻繁,但4個王朝都來自關中婚姻集團的圈子。所以以關中為根據地完成統一大業是從北魏以來的統治者都夢寐以求的。 這些是李淵決定先取并建都關中的主要因素。 但是這么一來當地糧食運輸就只能依靠運河,而一旦關東發生戰亂,無法運糧必然發生內亂,特別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更把這個缺陷無限的放大。所以到了北宋,趙匡胤最終定都在了有漕運之便的開封其實也是無奈之舉,自此以后,長安再也沒有成為統一王朝的都城。 (今西安夜景)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