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的疾病,范圍廣、發病率也很高,諸如各種胃部炎癥、潰瘍、息肉在生活中也非常多見,但其發現率卻并不高。
究其原因,與不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對醫生給出的胃腸鏡檢查建議,付諸實踐的依從性比較低是分不開的。
胃鏡檢查,真的這么讓人望而生畏嗎?對于胃鏡檢查,我們需要知道什么呢?
關于胃鏡檢查相關的答疑,家庭醫生在線特采訪了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脾胃病科黃紹剛主任。
擅長疾?。?/span>腸易激綜合征、小腸疾病、消化道息肉、慢性腹瀉、急慢性胰腺炎、膽石癥、膽囊炎等疾病的中西醫診治;擅長各種消化道疾病的內鏡診斷與治療,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內鏡治療、消化道息肉及早期癌的內鏡下診斷與治療(EMR、ESD)、消化道良惡性狹窄的擴張及支架治療、ERCP及小腸鏡診斷與治療。 胃鏡檢查,顧名思義主要是觀察胃部的病變,同時胃鏡在進入胃部的過程中,同樣可以觀察到口腔、咽部、食道、胃部以及十二指腸等部位。
胃鏡檢查的適應范圍非常廣泛,從老人到小孩,如果有相關的癥狀或警報癥狀,可結合其他前期常規檢查進行初篩,再對有需要的患者進行胃鏡檢查。
黃紹剛主任表示,是否需要進行胃鏡檢查,需要關注患者是否存在上消化道癥狀。出現上消化道癥狀的患者,需要進行胃鏡檢查。
上消化道癥狀則包括三個方面:胃部癥狀,包括胃痛、胃脹、灼熱感等;反流癥狀,即食道癥狀,包括燒心、吞咽障礙,胸骨后的灼熱感等;警報癥狀,出現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甚至貧血或者是潛在的出血病灶等。
如有以上這3種典型的上消化道的癥狀,就很需要借助胃鏡來明確跟鑒別診斷。
當下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飲食的不規律、不節制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胃病已然成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胃痛的癥狀更是時時給人們帶來煩擾。
那么對于受胃痛困擾的人群來說,胃鏡檢查是否是必要的呢?黃紹剛主任提示需要行兩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需要明確疼痛的性質及部位,然后結合患者所伴隨的其他癥狀來確定是否需要胃鏡檢查。一般而言如果經常性胃痛伴有出血或體重下降、食欲減退等警報癥狀,則必須要做進一步的胃鏡檢查。
其二,視胃的疼痛程度以及急慢性確定。胃鏡檢查通常針對慢性的上腹痛有較強的適應癥。但如果是急性或反復的間斷性上腹痛,則不一定只靠單純的胃鏡檢查來診斷,因其不一定是胃部的疾患。
比如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膽管炎、胃痙攣、胰腺炎、早期的闌尾炎、心肌梗塞以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等不屬于胃病范疇的疾病都會引起上腹痛,因此需要結合疼痛的部位、伴隨的癥狀來進行區分。
既然胃病常見,那么胃鏡檢查是不是也要當做常規檢查定時進行呢?
對此黃紹剛主任則建議:胃部疾病的高危人群,男性4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進行胃鏡以及腸鏡的檢查。
而且隨著不少惡性疾病的年輕化發展趨勢,胃鏡檢查的時間關口也需要前移,以便發現上消化道早癌或者癌前病變。
此外,具有相關系統癥狀,但從未進行過檢查;具有胃腸道腫瘤家族史;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史;經常服用抗凝藥物、激素類藥物等幾類人群,通常也建議定期進行胃鏡檢查評估。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多,主動保健的意識也越來越強,不少人甚至開始主動要求在體檢中增加胃鏡檢查。
實際上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前較難開展的一些檢查,現在在各級醫院甚至體檢機構中都能順利開展,胃鏡檢查也正是如此。
包括膠囊胃鏡、無痛胃鏡等各種更便捷、更先進的檢查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更新,所以談胃鏡色變,大可不必。安心的接受胃鏡檢查,為了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