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樓密布的老天津“英租界”花園洋房區(今“五大道”)寫滿了清末民初的傳奇故事。時至今日,其中有的老洋樓或已不復存在,或被“拆舊蓋新”,而那些傳奇故事也因載體的消逝而漸被歷史湮沒,鮮為人知。86歲高齡的吳銓英老先生的少年時期是在馬場道74號的洋樓院落中度過的,雖然這座洋樓已于上世紀90年代被拆除,但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曾幾何時這里發生的一切。今天,吳老先生通過“三津文化”和《話說天津衛》節目首度披露老洋樓里珍貴的記憶。 那棟老洋樓的故事還要從吳老的大伯父吳新田講起…… 北洋將領吳新田的家原來在濟南,因避戰亂,于1925年底1926年初,舉家北遷天津(注:關于吳新田將軍一生的情況詳見“三津文化”2020年11月24日推送的張翔先生文章——刺殺孫傳芳后,施劍翹的電話打給誰?(點擊藍色文章題目,可直接跳轉閱讀此文))。 到津后先暫住日租界三井洋行樓上,后來買到英租界馬廠道兩座相鄰的院落。 圖|1927年航拍照片(圖片截取于互聯網) 這兩個院落共占地八畝,其中馬廠道360號院面積稍小,有前后兩座樓房;366號院大,內有一座樓房和平房四間。兩院之間有一磚基木條籬笆墻,但留有一門相通。 東院東鄰北洋政府總理張紹曾的宅院,西院墻外是空地,吳家對門是北洋海軍總長劉冠雄府邸(注:現為財經大學分院)。 吳家老宅的360號和366號這兩個院子,現在只有360號還是完整的獨門獨院,門牌改成74號;而366號院則已演變成馬場道76—82號四個門牌(注:經天津租界史研究學者張翔先生確認,現存樓為九十年代原址重建)。 “馬廠道”的說明 在此我先對馬廠道名稱和門牌號碼的變更,作一說明: 早年間,從英租界核心地段咪哆士道(現泰安道)到佟樓西南處培養優良品種的蓄馬廠,有一條由馬踏車碾而自然形成的彎曲土路,初始取名馬廠道。由東至西漸有建筑。 1946年,英租界回歸后,市府對天津的道路重新命名。對南北走向的稱為“路”,多以省名冠之,如河北路;對東西走向的稱為“道”,以市縣名冠之,如成都道。 馬廠道彎彎曲曲不好冠名,就把全程分為兩段,墻子河(現南京路)以北這段,是南北走向,就命名為浙江路;而墻子河以南這段改稱馬場道,取其通向賽馬場之意。 新馬場道比原老馬廠道縮短了。到后來門牌號也變更了,例如吳家東院原來是馬廠道360號,變成了馬場道160號。再后來,門牌又進行調整,就成為現今的馬場道74號。 而吳家西院366號,則改成162號,后來又變成76號,以及前院分出去新增的78、80、82號。 “廠”和“場”,雖是一字之差,但可分出不同的年代來。 另外還有一事需解釋,吳家這相鄰兩院門牌號是360和366號,不是連號,其原因是:臨街院墻有78米長,特預留兩個門牌號碼,以備增開大門之需。 圖|上世紀90年代還存在的吳家78米院墻 1926年,吳家購進馬廠道360和366號兩院落之后,又在西院366號南側,增建了一座主樓,因此366號也就成了主院。這里前院有噴水養魚池,后院有網球場和花窖。又新建門房、車房和圍墻。 圖|吳家人在曾經的366號院內留影,遺憾的是這些地上建筑均已不復存在 對開大鐵門上方,在鐵藝裝飾中間鑲嵌了一個英文字母“W”,表示吳宅之意。大門兩側,各有一扇小門,供人員出入。 ![]() ![]() 洋 樓 傳 奇 新主樓建成后,吳家房屋就富裕了,于是就將西院馬廠道360號院(現馬場道74號)租借給別人居住。吳銓英先生按照時間沿革進行了梳理,從1928年至今近百年間,在吳家馬廠道360號院居住過的人家及解放后入駐的單位有如下這些。 ![]() 01 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顏惠慶家 1928--1935年,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顏惠慶家在此久居。 顏家在其睦南道的樓房建成后才搬走。顏家在天津一共居住十年,其中有七年是住在馬廠道360號,此處是顏惠慶家在天津的第一個也是居住最長的故居。 顏家女兒顏枬生和我三姐吳華英是中西女中同學,常來我家串門。 圖|天津中西女中一九三七班畢業紀念照。后排左三是顏枬生、右一是吳華英。 02 西北軍元老、天津市長蕭振贏 1935--1936年, 西北軍元老蕭振贏在任天津市長期間,就以馬廠道360號為市長官邸。 我大伯吳新田和馮玉祥共事多年,當初在1920年,奉北京政府命令,武力驅趕被撤職而抗命不遵的陜西督軍陳樹藩,于是閻相文第二十師、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和吳新田第七師,三路人馬會師西安,吳、馮還義結金蘭,成了盟兄弟。從此吳新田就一直在陜西駐軍,曾任陜西督辦、陜南護軍使等職,因此與馮系西北軍將領都很熟,結識了蕭振贏。 后來,蕭振贏四處奔走,籌建二十九軍,并推薦宋哲元為軍長,對組建抗日武裝,做出很大貢獻。 1935年,吳新田、蕭振贏兩位老友又見面了,并相鄰而居,的確算是一種緣份。 03 天津“八大家”之長源楊家 1937--1941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長源楊家,要進租界,就住進了馬廠道360號。 楊家有一男孩和我六哥吳國英同學,曾到我家來聽英文先生講課。兩家年輕人冬天還一起用我家的壓把井,壓水在院里澆冰場,滑冰嬉戲,相處甚好。 04 濟安公司總經理顧知儒家 1942--1945年,天津濟安自來水公司總經理顧知儒一家住在360號院。 顧家曾開家庭舞會,樂隊吹奏舞曲,我們都聽得很清楚。 05 比利時領事館 1946年抗戰勝利后,比利時領事館開設于馬廠道360號。 當時大門旁掛一個長方形黑色石牌,上刻“比利時領事館”字樣。領事家有一年輕姑娘,住在二樓,其窗與我家相對。她有一男友,也是外國人,來時開一輛小巧的汽車,車就停在院內。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千真萬確! 目前,人們只知道比利時領事館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在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02-104號,原華比銀行里。 關于1946年比利時領事館設在馬場道,卻鮮為人知。 另外,據說馬廠道360和366號(現馬場道74—82號)兩個院落,在吳家購進之前,都曾是比利時領事館的房產。1946年后,比利時領事館又舊地重回。這些在英租界工部局或政府房管部門檔案中,都應該有詳細記載,可以查證。 當年凡英租界的房地產,都在地表上有界碑鑲嵌于墻體內,表示產權所有。此外還有界石埋在墻界四角地下。 現在馬場道82號(原馬廠道366號)與西鄰麗華里東墻交界處,就有一塊界石埋在地下。它和地面上“麗華里”界碑并排,是用水泥澆注的長方形石碑。按當年英租界工部局規定,碑面上應刻有此處房地產主的姓氏。 目前此界石頂部已露于地表,中間有一箭頭標出碑面方向是臨街,清晰可見,但不知碑身的字跡是什么。相關部門如能挖出來考察,便可得知房地產主的詳細信息,找到確實根據。 06 河北大學古籍研究所 1949年后,在馬場道原工商學院舊址(現外國語大學),設立師范學院,后改稱河北大學。 這時馬場道74號(原馬廠道360號)院落的產權被劃歸河北大學所有,并設立古籍研究所。河北大學遷到河北省后,該古籍研究所一直在74號院辦公;后來院中前樓又由交通銀行和渤海鋼鐵集團等單位使用。 吳銓英先生·想說的話 總之,原馬廠道360號(現馬場道74號)這處獨門獨院,雖是北洋將領吳新田的舊居,但也是北洋政府總理顏惠慶家在天津第一個、且居住時間最長的寓所,又是西北軍元老天津市長蕭振贏的市長官邸,后來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長源楊家在此住了五年,天津濟安自來水公司總經理顧知儒一家在此住了四年,比利時領事館又設于此,河北大學的古籍研究所一直在此辦公。 有這么多名人都居住過的院落,到現在卻鮮為人知,沒被作為名人故居、外國使館舊地或歷史建筑遺址來保護利用,也沒有任何旅游介紹說明,實在是遺憾。 我覺得,這留存完整,居住更替清晰,文化積淀頗深,具有傳奇身世的老洋樓院落,是應該值得追憶和述說的! (小編補充):吳銓英先生這篇追憶與述說文章,讓我們更加扼腕嘆息這處名人舊居的“被拆除”。城市更新改造如何兼顧保留歷史風貌建筑,依然任重道遠!同時,名人舊居舊址懸掛介紹“銘牌”也不失為豐富與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良好做法! 收 聽 音 頻 特別鳴謝 本文照片由吳銓英先生提供! 資料來源:天津新聞廣播《話說天津衛》節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