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1 心即是理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陽明的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錄》于江西贛州。刊本內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陽明先生語錄,分“徐愛錄”、“陸澄錄”和“薛侃錄”。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即是理· 徐愛·錄 徐愛(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號橫山。浙江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學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嘆曰:“曰仁歿,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陸澄)不淺。”參看《明儒學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咳,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門人徐愛書 【譯文】 先生對于《大學》中有關“格物”的各種說法,均以舊本,亦即前賢所說的誤本為標準。我剛聽說甚覺意外,繼而產生懷疑,最后,我殫精竭思,互相對照分析,就正于先生。方始發現,先生的主張猶如水性冰冷、火熱炎熱一樣,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會產生疑問。 先生天資聰穎,然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早年,先生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于賦詩作文,并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所以,時人初聽他的主張,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究。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處困養靜,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賢之列,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我時刻受先生之教誨,覺得他的學說,剛接觸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覺得愈發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細鉆研就覺得愈發精細;剛接近仿佛很淺顯,深入探求就覺得沒有窮盡。十幾年來,我竟連它的輪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學者,有的雖與先生才一面之緣,有的只聞其名,有的懷著蔑視、惱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談之間,依據傳說,浮想聯翩,如此何能徹底深諳先生的學說呢?跟從先生的人士,聽著先生不倦的教誨,常常得一而遺二,如同相馬時只注意馬的牝牡黑黃,而忽略了能否馳騁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謹把平時所聽到的全部記錄下來,給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負先生教育之恩。晚生徐愛序 〔評析〕 此段為全文之開篇,首先介紹先生之概貌。陽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體中之一員,亦為代表性人物,創良知之說,開心學之河,打破了宋以來程朱理學一統儒學之局面。其先生之形象、特性與先哲先賢們一樣,既有其共性,亦有其個性。先生天資聰慧,是為共性,但卻和悅坦誠、不修邊幅,亦共性,亦個性,大凡先圣先哲們,其心地祥和,舉止隨和,處事順其自然;先生年輕時豪邁不羈,又曾廣博于詩文,深研習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樣既共性,亦個性,孔子十歲即立志于學,陽明先生年輕的豪邁亦是一種鴻鵠之志向……總之,陽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學術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以上內容僅為《傳習錄》開篇,以后小編會每期更新一個小節。歡迎心學愛好者在評論區留言一起共勉,共同領略陽明心學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