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萬物恢復生機。2月18日是進入春季第二個節氣——雨水。雨水,“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侯茜主治醫師提醒,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寒冷的天氣漸漸遠去,空氣中水分增加,氣溫乍暖還寒時,我們尤其需要顧護好脾胃功能。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功能健旺,可以促進和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脾胃論》云:“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易影響我們的身體,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脾胃消化功能好,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所以雨水節氣的養生要點在于調養脾胃。
健脾祛濕
雨水節氣之后濕氣逐漸加重,進入雨水偏多的時節,濕邪易侵襲人體,出現濕困脾胃的表現,如食欲不振、頭重昏沉、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口干不欲飲、大便黏而不成形等癥狀。因此,雨水過后可選擇一些能健脾祛濕的食材,比如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小米、冬瓜、扁豆、鯽魚等。
減酸益甘
中醫認為春屬木,在五臟對應于肝,春季自然界陽氣升發,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如調攝不當,升發太過,會出現性情急躁、易于發怒的情緒。肝的疏泄功能失調,則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從而導致脾胃疾病的發生,常表現為胃部隱痛、胃部脹滿、惡心不欲飲食、泛酸、噯氣、腹瀉等不適。
酸味為肝之本味,所以,春季飲食應減酸味的攝入,不可助長肝氣以免過旺。甘是脾的本味,所以春季可適當增加甘味以養脾臟之氣。藥材上可選擇疏肝理氣的陳皮、平肝熄風的菊花、柔肝健脾的炒谷麥芽等泡水喝。食物上可選擇春季常見食材如馬蘭頭、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蓮藕、芋頭、蘿卜、甘蔗等。
推薦食療方
三仁赤扁豆粥
做法: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冬瓜子仁(去殼)10克,白扁豆15克,杏仁5克,加粳米適量,共煮粥,春季常服。
功效:健脾止瀉、和中化濕,對于脾胃虛弱、痰濕體質、慢性腹瀉、老年人慢性咳喘、婦女白帶偏多都有較好的調養作用。
雙花檸檬茶
做法:玫瑰花5克、綠梅花5克、檸檬1片,泡水代茶飲。
功效:疏肝健脾,理氣解郁。對于情緒波動大、心情郁悶、胃部不適、血脂高、脂肪肝、工作壓力大的人群有較好的愉悅身心,減壓的作用。(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