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個男子經過一座彩樓,正好被一個繡球砸中。一位富家小姐看上了他,可是男子非常貧窮,衣衫襤褸的樣子,老丈人氣得大罵起來。 宋朝洛陽城有個書生叫呂蒙正,因為貧窮,只居住在城外的破窯里,每天苦讀詩書,等待進京趕考。 一天,他來到城里,經過一座彩樓時,突然從空中滾落一個繡球,正好落在他懷里,他連忙撩起長衫接住。 拋繡球的原來是劉員外的女兒劉月娥,這天劉員外搭彩樓為女兒選婿。 劉月娥是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她看到從彩樓下經過的呂蒙正,雖然穿著破衣服,但相貌端正,氣宇非凡,認定他是個不俗的人,便把繡球拋給他。 可劉員外看到像叫花子一樣的呂蒙正,眉頭緊皺,有心想叫女兒打發他走,但月娥堅持不悔約。 劉員外氣得大罵:“好吧,不聽我的話,就趕出家門,從此你就跟他去過苦日子吧。”他命人把月娥的金銀首飾都取下來,并且不給任何嫁妝和錢。 月娥拜別父親,跟著呂蒙正走出劉家大院,他們來到城外的破窯,就在破窯里成了親。 婚后,日子雖然清苦,但也和和睦睦。呂蒙正每天到街上擺字賣,賣得的錢換來幾個燒餅,他就拿回家給妻子。 洛陽城有個白馬寺,是個有名的寺院,院內和尚眾多,每到吃飯前都要打鐘。呂蒙正每天聽到鐘聲就趕到寺院,和尚們開飯的時候他就討兩碗齋飯,這叫“趕齋”。 這天,呂蒙正聽到鐘聲就趕到白馬寺,誰知齋飯已經開過,一個老和尚對他說:“從今天起,我們先吃飯后打鐘了,我們這里的齋飯是留給過路的和尚吃的,你一個秀才,不去應舉考試,天天賴在這里討齋飯吃,不害躁嗎?” 呂蒙正聽了,惱怒萬分,便提筆在墻上寫下:“男兒未遇氣沖沖,懊惱和尚飯后鐘。” 回到破窯里,呂蒙正看到妻子正在大哭,地面上都是破鍋破碗。妻子告訴他,她父親剛來過,大吵大鬧,把家當都摔了。 夫妻兩人正在發愁,這時一個叫寇準的友人過來,對呂蒙正說:“有個老朋友借一百兩銀子,可給弟妹留二十兩過日子,剩下的錢我倆上京趕考去。”呂蒙正答應了。 結果呂蒙正和寇準兩人雙雙考中,呂蒙正中了狀元,任洛陽城的縣令,寇準則留在朝中做官。 呂蒙正回到洛陽上任,先把妻子從破窯里接出來。上任三天,便到白馬寺上香。看到當時他留在墻上的兩行詩,現已被和尚用碧紗罩住。他命人打開,提筆在上面補全全詩:“男兒未遇氣沖沖,懊惱和尚飯后鐘,從來任憑塵土暗,今朝始得碧紗籠。” 寫完后他對老和尚說:“也不怪你,從來都是世態炎涼,要不是你那次敲了飯后鐘,讓我‘趕齋’無門,說不定我還不會赴京趕考呢。” 正說著,忽然有人來報,說洛陽城劉員外來拜見。呂蒙正一聽頓時大怒:“我不認識這個劉員外,把他趕走!” 剛好,友人寇準這時也從京城來白馬寺上香。他笑著對呂蒙正說出了實情。 原來當初月娥選呂蒙正時,劉員外看到呂蒙正雖然穿著破舊衣服,但氣宇不凡,想著這是個有才氣的人,但又擔心他貪圖富貴,不肯進取,所以把他們趕出家門。 后來又看到呂蒙正每天趕齋,安于清貧,不肯發憤,便叫白馬寺斷了他的齋飯,又去破窯砸了家當,并拿出一百兩銀子,叫寇準說服呂蒙正上京趕考。 呂蒙正聽了,恍然大悟!方才知道老丈人的用心良苦,連忙和寇準一起到門外迎接老丈人。 @麥禾的讀書故事 說: 這個故事選自《中華典故》。 故事中貧窮的書生呂蒙正得到劉員外一家的恩惠。劉月娥對呂蒙正一見傾心,并義無反顧的嫁給他,婚后兩人相親相愛。劉員外對呂蒙正恨鐵不成鋼,用心良苦,終于逼得呂蒙正成才。 而呂蒙正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雖經波折,但終能應考成功。 故事也提醒我們,人無論在貧窮或富裕時,都不能安于現狀,得過且過,而應去追求目標,努力前行。 —END— 我是@麥禾的讀書故事 歡迎關注,一起閱讀。 |
|
來自: 龍在深淵iw0as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