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一、概念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于宣肅所致,臨床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西醫學中急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支氣管擴張癥、慢性咽炎等可參考本節辨證 論治。 二、診斷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臨床以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咳痰為主要表現。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內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 2.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啰音。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正常或增高。 3.肺部X線檢查一般正常,有時可見肺紋理增粗,或見斑片狀 陰影。 (二)鑒別診斷 咳喘咳嗽僅以咳嗽為主要診斷依據,不伴喘證;咳喘則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復發作,由咳致喘,臨床以咳嗽并作為特點。 三、辨證論治 (一)治療原則 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同時,應注意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 (二)分證論治 1.風寒襲肺證 證候:咳嗽聲重,氣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癢、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湯合止嗽散。 基本處方:麻黃9g,杏仁10g,生姜15g,荊芥10g,桔梗10g,白前10g,陳皮9g,百部10g,紫菀10g,生甘草6g。 2.風熱犯肺證 證候: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楚身熱、汗出、惡風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飲。 基本處方:桑葉20g,菊花20g,連翹15g,薄荷10g,桔梗10g,杏仁10g,蘆根10g,甘草5g。 3.風燥傷肺證 證候:喉癢干咳,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細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湯。 基本處方:桑葉20g,杏仁15g,沙參10g,浙貝母10g,豆豉9g,梔子10g,梨皮10g。 4.痰濕蘊肺證 證候: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胸悶氣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痰出則憋減咳緩,常伴體倦、脘癌、食少、腹脹、大便時塘,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治法:燥濕化痰,降氣止咳。 代表方: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基本處方: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炙甘草10g,蘇子10g,白芥子10g,萊菔子10g。 5.痰熱郁肺證 證候: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痰鳴,痰多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黏,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湯。 基本處方:黃芩15g,梔子15g,桔梗10g,麥冬10g,桑白皮10g,浙貝母10g,知母10g,瓜萎仁10g,橘紅10g,茯苓10g,甘草5g。 6.肝火犯肺證 證候: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 咯之難出,量少質黏,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基本處方:青黛15g,海蛤殼20g,黃芩15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生甘草6g,粳米10g。 7.肺陰虧耗證 證候: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午后低熱,顴紅,盜汗,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 基本處方:沙參15g,麥冬15g,玉竹15g,桑葉10g,生甘草6g,天花粉6g,生扁豆10g。 四、中醫適宜技術治療 (一)針刺療法 1.體針 取穴:肺俞、脾俞、足三里、尺澤。有痰者加豐隆,實熱咳嗽加孔最,虛咳加太淵。 操作:肺俞、脾俞常規進針0.5?0.8寸,足三里、尺澤常規進針1寸左右。實者用瀉法,虛者用補法。有痰者豐隆穴用瀉法;實熱咳嗽,孔最用瀉法;虛咳,太淵用補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2.梅花針 ①實性咳嗽 取穴:大椎、肺俞、腎俞、肝俞、豐隆、孔最。 操作:叩擊由輕到重,直至微微出血即可。前3次每日施治1次,之后需隔天進行。 ②虛性咳嗽 取穴:肺俞、脾俞、肝俞、豐隆。 操作:輕叩擊至皮膚微微發紅即可。每日1次。 (二)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屬于溫補之法,對虛性咳嗽治療效果較佳。 取穴:肺俞、脾俞、尺澤、太淵。 操作:采用雀啄灸法,用手指在穴位附近感受溫度,將點燃的艾條對著穴位一近一遠猶如麻雀啄米,患者感覺穴位熱度舒適即可。施灸時間每穴在15?20分鐘左右。 (三)火罐療法 選取部位:背部足太陽膀胱經。 操作:患者俯臥位,根據患者體型,選取大小合適的火罐進行拔吸,由大椎穴兩旁開始往下排罐,直至小腸俞,留罐10分鐘左右。3?4日1次。 五、藥膳食療 (一)姜杏湯 適用于風寒襲肺證。 原料:杏仁10g,生姜6g,甘草5g。 制法:杏仁泡洗后去掉外皮和內尖,搗碎;生姜去皮,與鹽一起搗碎;甘草研細末,微炒。將三者一同拌勻,用開水沖成湯,即可飲用。 (二)荸薺水 適用于風熱犯肺證。 原料:荸薺2?3個。 制法:荸薺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鍋中,加一碗水,開鍋后再煮5分鐘即可。 (三)川貝冰糖雪梨湯 適用于風燥傷肺證。 原料:雪梨1個,冰糖2?3粒,川貝母5?6粒。 制法:把梨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中間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貝母(川貝母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對好放入碗里,上鍋蒸30分鐘左右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