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走過了非常多的地方,他把他走過的土地的劃分成九塊,也就是所謂的九州。 為什么叫州呢?州字是一個川加三個點,川流不息的川,就是河流的意思,三個點,代表土地,所以州的本意,就是被水圍繞的土地。大禹治水的時候看到,人聚居的地方都還是就是被水包圍著的,所以就起了這么一個名字。 所謂九州,是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是以冀州為中心的,冀今天是河北省的簡稱,但是《禹貢》的冀州范圍要大得多,而且重心是在山西。 《禹貢》對各州的情況,一一作了介紹。這個我們這里不詳細講了,但是介紹一下它介紹的方式。 每個州的重要信息,都分五個部分:州界、山川、田土、貢賦、貢道。 一是州界,就是介紹各州的邊界在哪里。 二是山川,就是介紹本州有什么名山大川。因為名山大川,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的精神象征,是祭拜的對象;同時名山大川往往也是戰略要地,有重要的軍事價值。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山川要放在優先講。 三是田土,就是介紹各州的土地狀況,生產條件怎么樣,能有多少收獲。無農不穩,這個是經濟基礎。 四是貢賦,就是介紹各州有什么獨特的出產,要上交多少給中央。 五是貢道,就是這些東西要送到冀州的中央去,路應該怎么走。值得注意的是,《禹貢》重點都是講的水路。因為用船在水路運輸,花費比陸路運輸少得多,講水路,就是講怎么節約成本。 九州介紹完,又有兩大段,分別介紹:導山,也就是開辟山路;導水,疏通河流。其實導山還是為了導水,重點是講怎么在高山之間,通出一條水路來。 我們一般提到大禹治水的故事,以為主題就是治理洪水,這個理解其實是有偏差的。看《禹貢》,禹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了一個覆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最精華地區的內河運輸網。放眼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覆蓋面如此之大,運輸能力如此之強的內河運輸網絡了(當然,就不要去和地中海比了)。這一條條河流,就像一條條血脈,使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彼此相連。這個也是華夏民族大一統傳統的堅實基礎。 所以可以看出來,《禹貢》的重點,不是自然地理,而是政區地理,他講述了中央政府應該怎樣管控一片龐大的疆域。雖然篇幅不長,但是抓住了幾個最關鍵的問題,快刀斬亂麻,體現了一種建立在大量行政經驗的基礎上的極高的政治智慧。 當然,《禹貢》這篇到底什么時候寫成的,爭論極多。這里就提兩點:一是2002年發現的一件青銅器,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器物。上面的銘文,一開頭就提到“天命禹敷土”,文字和《禹貢》很相似,而且它是用一種談論往事的語氣說的。可見《禹貢》的大思路,西周中期以前,就已經有了;二是春秋晚期,黃河發生了一次大改道,而《禹貢》里描述的黃河下游的水文狀況,是改道之前的。也就是說,《禹貢》里細節,最晚也是比這個時間要早。 甚至于,就算按照有人主張的,《禹貢》是戰國時的作品,公元前四世紀、五世紀的時候就把怎么治理一個大國看得這么明白,講得這么透徹,全世界范圍里看也是很突出的。 技術性地看,這是中國文化的長項。當然,要做價值判斷,那也許觀點會剛好相反。所以,就慢慢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