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遺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西
唐開元二十六年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城遺址在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公交車很多。下車后跟著百度地圖走不遠,就看到一條小街盡頭的南詔德化碑門樓。
太和城原為白族的先民河蠻所建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南沼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唐冊封皮羅閣為南詔王,以太和城為都城建立南詔政權,太和城作為南詔前期的都城歷時42 年。
太和城西靠險峻的蒼山,東臨浩瀚的洱海,山海為天然屏障,有險可守,不需構筑東西城墻。因此,太和城只有北、南兩道城墻。北城墻西起蒼山的佛頂峰,南至洱海之濱,長3.5公里多;南城墻西起蒼山五指山麓,東至海邊洱濱村,長3.3公里多;主城面積約3平方公里。兩城墻皆依山勢用土夯筑而成。

可以說里面就是個大院子,門前立有太和城遺址國保碑,顯然這里只是遺址的一小部分,唯一看點就是德化碑。看來門樓上只寫南詔德化碑,不寫太和城遺址是準確的。據網上說,現在仍能看到城墻遺存,但因時間關系,而且位置不詳盡,就不去找了。
太和城遺址內有南詔德化碑。唐玄宗天保年間,唐朝與南詔發生了兩次戰爭,南詔取勝。天寶之戰后,閣邏鳳統一了整個云南,南詔逐漸成為世人矚目的政權。南詔王令人撰文,詳述天寶戰爭的原因、經過,并著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將其刻制成巨碑,于南詔贊普鐘十五年(唐大歷元年)立于王宮門外。,碑面正文原有3800 余字,現只存256 字。碑文主要記述了南詔政權建立初期的一系列重要史實,碑文相傳為南詔清平官鄭回撰,唐御史杜光庭書。

在村里順利地找到了那幾顆大樹,右轉后,古塔的塔剎再次出現了。
佛圖寺塔位于大理市下關鎮陽平村北
始建約為南詔勸豐佑時期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圖寺塔,為十三級密檐式方形磚塔,塔基為二層臺方形基座,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塔門東向,已封堵。第一層至四層呈直砌,第五層開始逐層收分。雙層東西設佛龕,南、北設券洞,與塔心貫通,逐層交替上升。塔身內空,為筒體結構,直通至十二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