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劉文靜作為李淵父子晉陽起兵的首功之臣,他必然當之無愧。作為建立大唐的肱股之臣,劉文靜之死一直以來都被后人以冤案視之。劉文靜到底死的冤不冤,小編試著為各位看官解讀一二,歡迎共同探討。 立下大功的劉文靜被以謀反罪處死隋末大亂,擔任晉陽令的劉文靜洞察天下大勢,料定隋朝氣數已盡。因此他很早就和李世民一起謀劃起兵之事。但李淵一直猶豫不決,下不定決心。劉文靜便拉著老朋友——時任晉陽宮監(jiān)的裴寂給李淵下套,安排李淵酒后夜宿晉陽行宮,還把隋煬帝楊廣的妃嬪給睡了。這才讓李淵下定反隋的決心。 劉文靜劇照:劉文靜年少有為,在晉陽令的崗位上圈粉無數,李世民便是其中一位 劉文靜代表李淵出使突厥,獲得了突厥出兵相助,免除了李淵南下關中的后顧之憂。李淵這才有可乘之機,奪取關中,建立大唐。 在隨后的歲月里,劉文靜輔佐秦王李世民征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成為秦王府中頭號智囊。劉文靜雖屢建軍功,但在朝廷的封賞卻一直低于裴寂。此時的裴寂是李淵身邊的紅人,深得李淵信任。劉文靜一直忿忿不平,認為一定是裴寂在背后搞鬼。這一對老友竟因此而產生隔閡,逐漸對立起來。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劉文靜在和兄弟飲酒時,接著酒興發(fā)泄對裴寂的不滿,甚至拔刀砍柱,聲稱定要殺了裴寂。結果這話卻被一小妾聽到。這小妾前幾日失寵,正對劉文靜滿心怨恨,便向官府告發(fā)劉文靜謀反。 裴寂劇照:晚年的裴寂在回想起他和劉文靜的過往,不知道會不會有那么一絲愧疚感 李淵派裴寂來審理此案,這是劉文靜怎么也料想不到的。這下落到了裴寂的手里,只怕是兇多吉少。果然,裴寂以謀反之名給劉文靜定了死罪。事發(fā)之后,李世民向李淵求情,希望看在劉文靜輔佐起兵的功勞上,對他網開一面,但最終的結果依然是劉文靜被以謀反之名論罪處死。 據說劉文靜臨死前,發(fā)出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感嘆。這便是劉文靜事件的來龍去脈。看起來這是一起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誅殺開國功臣的事件。要說劉文靜死得冤不冤,肯定冤。但這看似簡單的冤案背后,卻隱藏著皇帝李淵不便言說的苦衷。 劉文靜之死的原因解析有一點很清楚,劉文靜看似死于“謀逆”,但謀逆這個帽子畢竟太大了,局內人都能看出來是皇帝李淵要殺劉文靜。這一點,劉文靜自己也清楚,要不然臨死前也不會發(fā)出“兔死狗烹”的感嘆了。 那么李淵為何一定要處死劉文靜呢?畢竟武德初年,大唐初建,天下尚未一統。此時誅殺功臣,似乎并不是一個好時機。搞不好,瓦崗寨自李密誅殺翟讓后造成的樹倒猢猻散的悲劇也有在大唐重演的可能。 而作為大唐開國以來第一次誅殺開國功臣的事件,我們已經無從得知李淵這一行動的理由和動機,但我們有理由推測,隨著李唐王朝一統天下的進程日漸深入,一些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一次開始在王朝內部悄悄發(fā)生。作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君,李淵的政治敏感度超乎常人。正是這細微的變化讓時年已經五十三歲的李淵下定決心,必須要采取行動了。 秦王李世民在大唐開國和統一全國的征戰(zhàn)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王府也逐漸籠絡了一大批天下的能人志士。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隨著功勛日盛,秦王府已經演變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功臣集團。李世民是這個功臣集團的首領,劉文靜是其中的首腦人物。 英氣逼人的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府人才濟濟,是李世民的大幸,但此刻卻成了李淵的不幸。他必須要考慮如何處理好秦王府和東宮之間的勢力平衡問題。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先是平定了隴西薛舉,后又收復了晉陽,功勞已經遠遠蓋過了東宮太子李建成。而如果放任這種局勢發(fā)展下去,秦王府集團必將成為東宮的一大威脅。這對于帝國的穩(wěn)定是大大不利的,這當然不是李淵想要看到的。 李淵對秦王府的倚重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秦王府不斷坐大所帶來的的后果。李淵平日里深居太極宮,表面上不動聲色,實則是在尋找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這次劉文靜自己送上門來,李淵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而裴寂只不過是李淵的一個棋子而已。表明上看,是李淵聽從裴寂的讒言,處死劉文靜。實際上是李淵自己要劉文靜死。 再往深了看,當年劉文靜出奇計,讓裴寂安排李淵留宿晉陽行宮,以隋煬帝妃嬪來侍寢,讓李淵陷入退不可退的境地,不得已而起兵反隋。看似劉文靜只是推了李淵一把,但李淵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反隋的。無論怎么看,“被逼謀反”和“夜宿隋煬帝嬪妃”都是李淵的人生污點。不難想象,李淵在心里對劉文靜是既厭惡又忌憚的。 劉文靜被判死罪,讓李世民如坐針氈。二人亦師亦友,關系十分親密,李世民自然不會坐視。但劉文靜作為大唐民部尚書,卻由秦王李世民出面求情。這進一步坐實了劉文靜是李世民的人。權力欲極強的帝王最反感的就是臣下結黨營私。所以說,李世民的出面為劉文靜辯護反而進一步增強了李淵處死劉文靜的決心。 于公于私,劉文靜都死定了。 劉文靜之死對武德年間局勢的影響對于當時剛剛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李世民來說,劉文靜之死無疑對秦王府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休戚與共的將佐臣僚,戰(zhàn)功卓著的開國元勛,僅僅因為一句酒后狂言,竟落得個如此下場。 李淵為了打壓秦王府,先是將秦王府重要幕僚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調離,現在干脆借謀反之名除掉了李世民的首席謀士。但李淵的這些操作但沒有對秦王李世民起到警示的作用,反而進一步刺激了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的奪權欲望。作為功臣集團的最高代表,如何利用統一戰(zhàn)爭快速積蓄資本,在日后漫長的政治生涯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了李世民不得不面對的生存抉擇。而此刻,李世民選擇了隱忍。 天下尚未統一,而屠戮功臣,不得不說李淵是“好心”辦了壞事。即便李淵竭力地扶植東宮勢力,但太子李建成自當上太子以來,并無太大建樹,功勞離李世民差得太遠了。即便李淵有意加持,東宮在短的時間內仍然難以有所作為。 看似忠厚的高祖李淵,實則滿肚子的腹黑 而常年領兵在外的李世民堅毅果敢,沉著穩(wěn)定,處亂不驚,一舉一動反而閃現著一個未來帝王應有的樣子。由歷史也證明,秦王府的功臣將佐們并沒有跟錯人。劉文靜死后,李世民的秦王府又一舉平定了中原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勢力更加無人可及。面對封賞無以復加的李世民,李淵絞盡腦汁后,破天荒地給李世民加封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官爵,希望能夠暫時安撫住二皇子的野心。 但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不再是為自己而奮斗。他看重的是整個秦王府的整體利益,甚至是整個大唐天下。于是,玄武門之變不可避免地爆發(fā)了。李世民如愿以償地登上了帝位,所有秦王府的大小臣僚全部加官進爵。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并未忘記劉文靜,登基后,即刻推翻了劉文靜的謀反罪名,追復了他的官職,為他平了反。到了天寶年間,劉文靜又得到了配享高祖廟庭的殊榮,可見大唐并未忘記他的功勞。只是身為唐高祖的李淵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