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練基本功,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教套路,只教基本功。單式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元素,也是養生和出功夫的核心秘密。博士親自來教你,就沒有學不會的真傳內功。極其簡單、直指核心、快速高效。真正能夠做到一看就會、一學就懂、一練就有感覺!練真功→松筋骨→開關節→導內氣→通經絡→養臟腑→強筋骨→通內勁→祛病強身→高功夫。 不用當面學習,當日就可感內氣、明內勁,三五個月功夫就很深,練上一兩年碾壓老師傅,如果能面授幾天,一定如虎添翼。祛病強身立竿見影,高明功夫指日可待!真功夫絕不怕真檢驗,歡迎各路朋友搭手交流。誠之博士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學不會的真傳太極;讓天下沒有學不起的內家真功。 太極內功必須“三步走” 得勁、懂勁、運勁 近年來武術界忽然刮起了“松”風,愈演愈烈似乎有一統“江湖”之勢。在這股洶洶而來的“松”潮中,“松”被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武術的絕對核心??梢哉f練武就是練“松”,只要一松,神功就來了。這股莫名而來的“松”潮徹底顛覆了傳統武術的思想,也迷離了眾多武術愛好者的心。 很多人打拳時是軟塌塌地松懈著,還自以為是松得好,這些人如果長期這么下去,那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的。還有一些人開始執著于關節的靈活度,開始向柔術、瑜伽靠攏,應當說在合理范圍內追求這種靈活性,對養生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顯然瑜伽、柔術與功夫是有本質區別的,其實大可不必執著這種高難度的“松活”,因為功夫的關鍵在“緊”。只有能真緊,才能真松。 宗師陳鑫一針見血指出:“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各異,而勁歸一?!眰鹘y武術諺語也說得極其清楚:練勁不練式,練式假把式。檢驗你是否學有所成,標準很簡單,那就是有勁就有功夫,沒勁只能到老一場空。 所以我反反復地強調,只有棚得住才能化得開,必須先求頂再求轉。內家功夫必須以勁道的負荷作為檢驗,剛開始自以為的松柔都是假的,只有練出棚勁才是功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武術松緊有度動靜相宜方為正途。武術以“緊”為用,以“松”為養。“緊”是武術功力增長的“引擎”,功力的產生和增長是“緊”的結果。武術中的“松”為養,是對“緊”造成的身體氣血的損耗所進行的修復和調整?!八伞笔侵匾?,但有“松”無“緊”沒有絲毫用處。“松”是永遠松不出功夫來的,“勁”必須從緊中求。 太極拳習練與教學,必須圍繞其核心——“內勁”展開。沒有勁的太極拳,就是沒有餡的餃子,就是沒有珠寶的空盒,再怎么好看也是假東西。每個人身上都有內勁,或者準確的說,是每個人都有內勁的“種子”“雛形”,每個人都想練出繁花似錦,碩果滿枝,但這一切歸根結底、終究由一粒種子發育成長而來。每個人本有“勁”的種子,但是沒有經過正確的培育的種子是不會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的,甚至會爛掉。能不能長成棟梁之才,就看你會不會培育它。種子發育靠陽光和養料,勁的發育靠什么呢?其實基本功就是勁的陽光與養料。 圍繞勁,也有三步曲。得勁,懂勁,運勁。未得勁之前不可能懂勁,不懂勁就更不能運勁。系統的基本功練習是為了得勁,正確的推手是為了懂勁,最后才是拳架運勁。基本功得勁,推手懂勁,拳架運勁。這是三大步,階梯性的訓練體系。一層套一層,一環扣一環,這三步不可跨越,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按這三步走,就是坐火箭,練一天漲一天勁,勁就是功夫。不按這三步走,就是蝸牛,甚至搞反了反向,一輩子一無所獲,練出一身毛病。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厲害的婦人也不能用猛火煮沙子熬出米飯來。在這里我要說“巧把式難為無勁之拳”,再厲害的漢子沒有勁道,也打不出好拳來。練出勁道,就是買到那煮飯的米。所以說,第一步功夫“得勁”最為重要。其實,懂勁和運勁,是對武術有更高追求的人而言的,對于普通人如果只是求個養生健康,就這第一步就完全足夠了。內勁貫通,自然氣血貫通,諸病不生、百疾消散。 現在說到最重要的第一步,其實傳統武術門內前三年功夫基本上都是圍繞“得勁”在練的。所謂基本功也叫作“單操”,古傳武術傳承至今日,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以武術單操為主體的勁道訓練,被表演套路所取代。當人們想重拾技擊武術的時候才發現:茫茫人海當中,已經很難尋到懂武術單操的民間傳人。而能夠落于文字被記載下來的武術拳理,卻隨處可見,妄想著通過古人記載下來的武術拳理,來找武術實操的訓練方法——武術單操。這是絕對不可行的,沒有正確的基本功體系訓練,自然也就沒有人能夠實現那些文字中描述的境界了,于是內功就被污名化了,再也沒有人相信了,包括傳統武術圈內的人也自我嘲笑。 練內功是干什么?這個觀念必須非常清楚,理不明一定是盲修瞎練。內功、內家拳、內勁、內力、內動……之所以稱之為“內”,這可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起這個名,內是實實在在的指我們必須要“反求諸己”,我們必須在自己身上求得功夫,而不是通過什么舉器械打沙袋。其實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要開發我們身體的“內部空間”。什么叫內部空間?就是你的筋骨皮之間氣血流通的各種通道,比如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的關節,關節一定要松要通,氣血和內勁,都必須從關節這些閥門通過。 內部空間怎么練?絕不是通過舉重擼鐵拳打腳踢練出來的,玩器械只會把你本來就擠在一起的空間壓得更死。必須走“抻筋拔骨”的路子。“不練力而有力”才是真正內家功夫的精髓所在,力就在我們身上,只需要你能把它解放出來。 大家日常用語:筋疲力盡,這個詞其實說出了內家拳修習的重要秘密,勁力是由筋的強度決定的。練勁就是練筋。筋強,自然骨壯。打斷骨頭連著筋,所以練筋要先把骨節拔開。抻筋拔骨,兩者不可分離。 今天說的更多的是三步功夫中的“得勁”,其實第二步功夫“懂勁”,就是在你已經練出勁道的前提下,通過兩個人的勁道的互動,也就是“喂勁”,來體悟勁道的運行規律,以達到在強大的外力作用之下,身體內部仍然和諧運轉的境地。 所謂的喂勁,其實并不神秘。就像小孩子學吃飯一樣,剛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吃母乳,吃多了還會吐奶,到后來就換成奶粉了,長到一兩歲的時候,就可以喂點稀飯,慢慢可以喂干飯了,但這時候吃油葷還不行,等到兩三歲的時候,可以喂點肉了,飯量也慢慢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大,什么都能吃了,飯量大、種類多、來者不拒。 其實喂勁完全類似,剛開始勁力初生,經不起力道沖擊,稍微大一點就東倒西歪,慢慢地功力增加了,關節的靈活度也增加了,于是更大的力也能處理了,一邊練功增加勁道,一邊接受外力的沖擊。練到一定時間,能處理的勁道很猛很大,速度越來越快,角度越來越刁鉆。這時候功夫就越來越好了。 至于第三步功夫,運勁。就是太極拳的功夫架了。須知,只有每一個動作都有勁道作為內涵,而且連綿不斷,才叫做運勁。不是說隨便比劃一下套路就叫架子了。盤架子不是誰都有資格的,一定是先有功夫,才有拳架。好的拳架出功夫,但是太慢,數十年才有東西,還容易練偏,不好的拳架練一個傷一個,練兩個傷一雙,絕不是危言聳聽。本門訓練體系,是在你還根本不會招式的時候,就已經功力深厚,內勁雄渾,只要認真練,很快就會有很好的功夫,然后才有資格繼續學習拳架。 什么樣的訓練體系才能夠做到,一年入門、三年出師呢?不好意思我又要開始吹自己的東西了。只有從最簡單的、直指核心的單式基本功入手,才可能找到養生和功夫的奧妙所在,才可能迅速高效。只有真正懂得如何通過幾種最簡單的雙人對練方式體會、感受內勁,只有切身體會到自身擁有的體重具有多么巨大的威力的教學,才可能讓學生對太極拳的核心——“勁”有直觀的把握。 我不敢吹噓自己功夫有多高,但是我必須吹自己的是,我可以讓任何一個零基礎的正常人以最快的方式進入太極拳的殿堂,畢竟我的本職工作就是研究怎么教學生的,我知道怎么教效率最高。你根本難以想象這套東西有多么簡單直接高效,你都不知道這套體系有多么妙趣橫生,超乎你的任何預期。好的訓練體系,就是必須很快就教出比自己厲害的學生,必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果教出來的學生一代比一代差,我看這一門派滅了也不是什么損失,理應滅絕! 今天是大年初六,在此還是要祝大家新年吉祥。順便多說點跟太極拳不直接相關的東西。人活世間,無非四個字而已:趨吉避兇。問題是何為吉?房子、車子、票子嗎?這些當然也不可或缺,但是也許金滿箱銀滿箱,自己無福消受呢。其實,真正的吉祥,就是八個字: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所有的一切,都以這八個字為前提,房子車子票子都是“0”,但這八個字是所有的“0”前面那個“1”。沒有這個“1”,也就是說如果你臥病在床或者唉聲嘆氣,那么再多的“0”,也就是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財富、權力和名氣,都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怎么求這個吉呢?修身修心而已。但這四個字好難的感覺,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從身體入手最容易。佛道的先輩早就說過,人身為載體,為下手處。身體不練好,修心比登天難。只有先做到身不妄動,漸至心不妄動。太極拳就是修煉身不妄動的最佳的功夫,不妄動就是規矩,要領,心法。剛開始我們的身心都是亂動的,一刻也沒有靜定。要想心不妄動,必須先身體受控制,身體的每一個地方都要與自己的心神建立起聯系,全身的關節都要“聽話”,要達到這個狀態,無非落實到不同的針對性功法當中而已。 到了基本功練到一定程度,自己感覺行了,還不算數。還必須在外力作用下也就是推手中還受控制,這時候身體的受控制,保持平衡,就是真的受控制了。身不亂動了,自然慢慢心就歸一。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各種猜疑、詆毀、嫉妒外力的侵襲,仍然能夠保持內心的高度覺知,那心性功夫就更深了。 其實,只有身心能“歸一”才能進一步“去一”,也就是慢慢往“虛靈”“空靈”“神明”的境界靠攏,這個就不多說了??偠灾?,身心不二,先管身。按規矩加勤奮,自然到達、水到渠成。與各位同道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