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在知乎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生的孤獨,就像是一條小舟逆流而上,在水流湍急的旅途中,只剩下自己。 人活著,就是一個愈發變得孤獨的過程。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內心對于外在事物的抵觸,從而產生出厭惡之感。這種厭惡,是人所無法自我控制的。 其實,當我們還小的時候,也許還不會對社交產生什么感覺,都認為身邊朋友的數量,就該是多多益善。 在那時候的我們看來,沒有朋友,那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受到別人怪異目光的歧視。 這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人之成長的一個過程。 當人有所經歷,或者說出了社會之后,人的想法就會發生改變。而這個改變的原因,就是人對于社會和人情的逐漸看透。 很喜歡這么一句話,你的經歷,就是上天派來告訴你人生的真相。 人經歷過傷害,那就會選擇孤獨;人經歷過痛苦,那就會選擇獨處;人經歷過困阻,那就會選擇一個人過。 所以說,人混到最后,終究是沒有朋友的,只能是越成長,越是孤獨。 ![]() 02 曾有個故事是這么說的。 一個樂于交朋友的人,他從小到大就從來沒有為了自己而活著,總是奔走在交朋友的途中。 年輕的時候,他跟身邊的小伙伴特別好,他就算有一塊饅頭,也會掰一半給對方吃。 當他出來工作之后,他發現,所謂的友情好像慢慢地變得不對勁了。但是,他還是在堅持。 到了中年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再也受不住了。因為他所認識的某些朋友,都背叛了他。 在某一天,他碰到了一個老人,就坐在樹下乘涼,而且輕輕地閉著雙眼,仿佛在享受著這天地間的饋贈。 他很不解地走了過去,擔心地問道:“老人家,您怎么就能在這樹下睡著呢?” 老人緩緩地睜開雙眼,看了他一眼,道:“年輕人,你這就不懂了,我這是在自我的世界中遨游。” 對于老人這個回答,更令他感到不解,便問老人:“老人家,自己一個人,到底有什么好的?” 老人說:“你自己就是這個世界,而外在世界是否陽光,都與你無關。只要你感覺到自己能享受內心世界的美好,那就足夠了。這,叫做獨處的樂趣。” ![]() 03 人最好的生活狀態,到底是怎樣的呢? 其實,便是用心去感悟自己的“世界”,感悟自己的“生活”,把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別人身上。 當你將心思完全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過得不痛快,仿佛活得像別人手中的傀儡一般。 而當你將心思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就能發現身邊的美好,享受到自我內心的瀟灑和樂趣。 人活著,就是一個享受“獨處”的過程。 很多人都不理解,獨處有什么好的呢?就像上面那個小伙子一般,只認為群來群往的日子才好。但是,真的好嗎? 不見得。因為人與人交往,終究是人生活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在你孤獨一個人的時候,難道說你就不用生活了嗎? 尤其是當你要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就不可能再群來群往了,而是要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直面這慘淡的人生。 因此,那時候的你又該怎么辦呢?沒辦法,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學會在“孤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要知道,無論是誰,都會離你而去,包括你的父母,包括你的摯友,包括你所愛的人...... ![]() 04 人能相遇,這是緣分,也就成就了大大小小的社交網絡。 而緣分散盡,人也就只能回到本身的狀態,再次在孤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可以說,這孤獨的道路上一直有我們的身影,只不過我們不想接受,也不愿意去接受。 但是,不接受孤獨,難道孤獨就不會發生了嗎? 這恰恰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實的人情冷暖,現實的生活百態,終究會把你逼到絕路上,把你逼成一個人的狀態。 就像你在職場中,因為某些事情而得罪一個人,別人就會來針對你,就會來排擠你。如此,你難道還要逆來順受嗎? 在那個時候,你只能在外部的壓力下,選擇一個人去扛起這一切,承受別人對你的壓力。 慢慢地,你就會在逆境中學會如何獨處。而獨處,也將會賦予你看透這世界的能力,領會這人生百態的本事。 這種情況,會隨著人年齡的增加,從而變得更加頻繁。 尤其是一個人上了年紀之后,他會逐漸明白,所謂的人際關系也不過如此,所謂的親朋好友,也不過是“逢場作戲”的虛偽者罷了。 所以,我們的心便會沉靜下來,讓獨處成為習慣,讓獨處成為一種人生態度。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