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位于珠江口西岸,宋代以前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山地和丘陵島嶼,以“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香山縣,縣域大致包括今日的中山市、珠海市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明代以后,經過人口的遷徙和社會融合,沙田逐漸成陸,而島嶼與陸地連接加速,香山縣的農業、商業、交通迅速發展。圖為明嘉靖《香山縣志》所載香山全景圖。
1925年4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縣改名中山縣,“該縣為粵中最繁盛之區,歲入甚巨,民智早開,人才輩出”。1983年中山縣撤縣建市(縣級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圖為中山市區域圖。
民國《香山縣志》“輿地·氏族”篇所載香山境內各宗族遷徙與流變。香山縣創置于宋,其土著之族不可考,大概金元之際,有中原人士避亂南來,慕縣境之肥沃,移家斯土,亦有高宦、軍流而留居者,子子孫孫、繁衍生息、綿延不斷。為考宗族之世系、支派之流源,乃以姓氏為綱,以入境先后為序,著其分居支派,詳其世次,紀其丁口,纂次為表,可考者志之。
翠亨《孫氏家譜》,清末,寫本。(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翠亨《孫氏家譜》記述孫中山先祖遷葬祖墳經過及先祖從東莞遷居香山涌口、逕仔蓢的概況及翠亨孫氏五至十四世族人的世次、名諱、配偶姓氏、生卒年、葬地等。
翠亨孫氏《列祖生沒紀念部》,民國,寫本。(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翠亨《列祖生沒紀念部》記錄了孫氏列祖生卒年月,自十二世祖孫連昌始,至十九世姑孫娫止,共八代二十二人。
1922年孫中山在上海留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孫科(1891—1973),字建華,號哲生,南朗翠亨村人,孫中山長子。1910年加入同盟會,1921-1925年間三任廣州市長,對廣州市政建設貢獻良多。又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財政部長、建設部長、鐵道部長、行政院長、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院長等職。多次回故鄉翠亨村,主持籌建總理故鄉中學校(今中山紀念中學)。
孫眉(1854—1915),字德彰,號壽屏,南朗翠亨村人,孫中山長兄。1871年赴檀香山謀生,后在茂宜島開辟牧場,擁有不少商店及物業,被稱為“茂宜王”。1894年底,加入興中會并擔任茂宜分會主席,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傾家為國,直至破產亦在所不惜。
孫昌(1881—1917),字建謀,號振興,孫眉獨子。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別動隊司令。同年11月20日,奉孫中山命乘船押送軍餉赴廣州黃埔,因事前未與海軍聯系,遭海軍炮擊,溺水殉職。
1912年5月孫中山到左埗村祭祖并與宗親在孫氏宗祠合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1912年5月27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回鄉翠亨村省親,次日攜家眷與長兄孫眉等人到南朗鎮左埗村孫氏宗祠拜會宗親。
《先三鄉賢年譜》,[清]黃佛頤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香山黃氏純淵堂刻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明黃瑜、黃畿、黃佐祖孫三代,皆為一代儒宗,以品學知名。
黃瑜(1426—1497),字廷美,石岐仁厚里人,明景泰舉人。成化五年授長樂知縣,興賢辦學,政紀嚴明,使窮困之鄉百姓安樂,百姓為之立生祠于學宮前。晚年遷居省城番山下,手植槐兩株,自稱“雙槐老人”。
黃畿,字宗大,別號粵洲,石岐仁厚里人。通《詩》《春秋》二經,又稽玄微,定律歷,作《皇極管窺》十三篇;晚年潛心《大易》、《中庸》。屈翁山謂“粵人著書之精奧者,以畿為最。”圖為香山石岐《黃氏家乘續編》載粵洲公(黃畿)生平事跡(選頁)。
黃佐(1490—1566),字才伯,號泰泉,石岐仁厚里人。明正德進士,為學博通經籍,理氣之說獨樹一幟,被認為是繼丘濬、陳獻章之后,嶺南儒學的又一位集大成者。其詩任氣而行,雄直恣肆,不傍門戶,被尊為“吾粵之昌黎”。
圖為香山石岐《黃氏家乘續編》載文裕公(黃佐)生平事跡(選頁)。
何吾騶(1581—1651),字龍友,小欖人,萬歷舉人,歷任左春坊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大學士兼代理首輔等,著有《周易補經》《經筵日講拜稽錄》《元氣堂文集》《云笈軒稿》等。
《椒花初頌贈言》(一卷),〔明〕何吾騶撰。明天啟五年(1625)自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民國十五年(1926)香山縣城石岐《紫里李族重修族譜》廣告(剪報)。(中山市地方志辦公室藏)
李贊辰撰《千葉堂家譜溯源》中記述李氏自新會潮連遷居香山石岐的經過。石岐紫里李氏自十七世祖惺齋學博公起,文風丕振,科第蟬聯,代有詩文專集面世。(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1921年11月10日,孫中山(坐者)與李仙根(左三)等在廣州大元帥府合影。李仙根(1893—1943),名蟠,字立固,石岐紫里人。歷任孫中山大元帥行營秘書、香山縣長、佛山市政廳長、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秘書、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等,工書擅詩,富收藏,著有《小容安堂詩抄》《秋波琴館遺草》及《嶺南書風》等。
容閎(1828—1912),字達萌,號純甫,香山南屏鄉(今屬珠海)人。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
徐榮村(1822—1873),名瑞珩,字德瓊,號榮村,香山北嶺鄉(今屬珠海)人。上海開埠后,是第一批到滬闖蕩的商人,在英商寶順洋行擔任買辦。他以“貨則上品,售之則上價”為經商之道,在滬經營絲綢、茶葉、蜚聲商界,被譽為“世博會中國第一人”。
徐潤(1838—1911),又名以璋,字潤立,號雨之,別號愚齋,北嶺鄉人。近代中國著名的買辦、商人、民族實業家,首創中國保險業,選派中國幼童官費赴美留學,創辦同文書局。晚年組織編修《前山徐氏宗譜》《北嶺徐氏宗譜》,撰寫《徐愚齋自敘年譜》。
鄭觀應(1842—1921),原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羅浮待鶴山人、杞憂生等,三鄉雍陌村人。他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啟蒙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
《鄭雍陌祖房譜》,民國廿六年(1937)傳經堂編修刻本。
《唐氏子英房譜》(不分卷),唐佑衡、唐煒琛纂修。1934石印本。(上海圖書館藏)
唐廷植(1828—1897),字建安,號茂枝,香山唐家鄉(今屬珠海)人。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洋行買辦、實業家,近代工商業的開拓者。
唐廷樞(1832—1892),字建時,號景星,香山唐家鄉人。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洋行買辦,清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創辦中國第一家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家煤礦開平礦務局、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等。
唐紹儀(1862—1938),又名紹怡,字少川,香山唐家(今屬珠海)鄉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1932年任中山縣縣長。
楊匏安(1896—1931),譜名麟燾,筆名匏庵,香山南屏北山村(今屬珠海)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的理論家和杰出的革命家,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郭樂(1874—1956),名官樂,字鸞輝,號景崇,竹秀園村人。香港永安百貨公司、上海永安百貨公司、上海永安紡織公司創始人,著名的華僑工商實業家。
郭泉(1876—1966),名官泉,字鳳輝,竹秀園村人。與胞兄郭樂在香港創立永安百貨公司等。曾任廣州大本營籌款委員、香港保良局總理、東華醫院首任總理。著有《四十一年來經商之經過》《郭泉自述——永安精神之發軔及其成長史略》等。
程璧光(1861—1918),字恒啟,號玉堂,南朗田邊村人,近代著名海軍將領。民國成立后,曾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后,率艦隊南下廣州支持護法。
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廣州遇刺身亡。此為事后編印的《程璧光殉國記》,程慎修堂刊贈。(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程奎光(1863—1895),字恒敦,號星堂,南朗田邊村人,程璧光之弟。早年投身廣東外海水師及北洋艦隊學習駕駛,后任廣東艦鎮濤統帶。1895年在廣州加入興中會,同年10月參加廣州起義籌備工作,負責策動水師,起義失敗后被捕,后死于獄中。
程君海(1860—1932),名步灜,字守堅,別字籍笙,號君海,亦號植生,晚號濱海老人,南朗安定村人。早年在翠亨村塾馮氏宗祠任教時,是孫中山的老師。1918年護法戰爭期間,促成程璧光與孫中山合作。
翠亨《楊氏家譜》,1933年石岐孚文承印。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楊殷烈士,反清“四大寇”之一楊鶴齡,臺灣興中會分會創始人之一楊心如,嶺南著名建筑師楊錫宗,抗日烈士楊日韶、楊日暲等在翠亨《楊氏家譜》中均有記載。
楊殷(1892—1929),又名觀恩,字典樂,號命夔,南朗翠亨村人。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1922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楊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黨的早期軍事工作的重要領導者和情報保衛工作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中共六大后曾擔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常委、常委,中央軍事部部長,中央軍委委員、主任等職,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壯烈犧牲。
楊鶴齡(1868—1934),名仕年,字禮遐,號鶴齡,南朗翠亨村人。圖為1892年前后“四大寇”合影,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后立者關心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
楊心如(1868—1946),幼名帝鏡,名兆容,字正樂,號心如,南朗翠亨村人。曾參與廣州起義、惠州起義及黃花崗起義的策應。廣州起義失敗后,轉赴臺灣,1897年協助陳少白成立臺灣興中會分會。圖為楊心如(左)與楊鶴齡的合影。
楊日韶(1918—1942),南朗翠亨村人。在1942年5月,五桂山抗日游擊戰斗接近結束時,因掩護戰友安全撤出而負重傷,后在轉送醫療中犧牲。
楊日暲(1919—1944),南朗翠亨村人。1944年4月15日,在襲擊張溪偽護沙隊第15中隊時,擔負主攻敵營的任務,在激烈的戰斗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