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積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生活中卻有一個怪現象:有的人處處行善卻沒有得到好的福報;有的人名聲不好卻是家門興隆。因此社會上甚至有了“好人沒有好報”的抱怨和牢騷。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關于這個問題,在《了凡四訓》中有一個明確的分析和答案。 《了凡四訓》中認為:一般的人,沒有弄清楚善惡的標準,以至于在行為上顛倒了善惡。其中,了凡把“善“分成了八種。了凡認為:行善而不明白善理的人,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實質是在作孽的行為。以至于不會得到善報。只有弄清楚了凡說的這八種善,才會徹底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善。那是哪八種善呢? 真善和假善 有益于人群,也就是大部分人利益的,即使是打人罵人的行為也是善;為了自己的私利,尊重別人、禮讓他人也是惡。這里強調的是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出于善的動機,其行為就是善的;出于善的目的,發自內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端正之善和歪曲之善 謙虛謹慎,為人隨和的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善人。敢作敢當的豪爽之人才是善人;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的不是善的行為。一心只為濟世、不媚俗世,純粹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有媚世之心和憤事玩世之心,就是虛偽歪曲的善。 陽善和陰善 做了善事讓人知道叫做陽善;做了善事不讓人知道就是陰善。了凡認為:陽善只能享受獲得名利的福報。陰善卻是能得到上天賜給的厚福。了凡進一步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什么過失,卻被橫加惡名,這個人如果能逆來順受,他就是有大的道德修養的人,其子孫后代必定會享受他的福報而會突然大發。 是善和非善 判斷一件善事的功過得失,不應當單從事情的本身來看,還要看效果?,F在所做的雖然善,但是這件事的影響足以害人,那看來像是善,而實際上并不是善;現在所做的事雖然像是惡,實際影響能夠救人,就是善。 偏善和正善 善者為正,惡者為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出自善心卻做了惡事的,這是正中之偏;出自惡心而做了善事的,是偏中之正。因此,做一件事情,應把動機與效果結合起來看。 半善和滿善 發自內心真誠自然的做善事,事后不會牢記在心頭,即使是一件很小的善事也會達到功果,這就是滿善。如果施恩圖報,做了善事為的是貪圖別人的回報,就是再大的善舉也只能算是半善。 大善和小善 一心為天下蒼生著想,心系國家利益,即使是做了一件很小的善事兒,在功果上也是大善。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善事為了獲取個人的名聲和利益,即使做的善事再大,捐助的錢財再多,在功果上也只能算是小善。 難善和易善 有財有勢的人去行善助人是很容易的。很容易去做善事卻不去做,這是自暴自棄。這樣的人是沒有福報的。貧窮的人幫助別人行善積德很難,現狀很難卻能堅持去做,這才會是難能可貴。 乾訸書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經 周二 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兒童蒙學 周五 詩詞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