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提到老一輩的革命人物,經常都會帶著他們軍銜一起,這不僅是出于對前輩們的尊敬,也是出于對他們曾經做出過的貢獻的感激與肯定。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這些軍銜是怎么算的,是按照他們打仗時候的職位來稱呼的嗎?并不是。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國內一片百廢待興,既要發展工業與科技追趕世界步伐,又要恢復民生保證百姓生活,同時國內外的局勢也處于非常緊張的狀態,周圍的東南亞以及朝鮮半島戰事四起,還有不少特務潛伏在百姓當中想要伺機行動。 因此直到1955年,建國后的各種急需解決的問題大致安頓好后,才終于迎來了犒賞那些為建設新中國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將士們的授銜儀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五授銜儀式。 五五授銜儀式中確立了擁有我國特色的現代化、正規化軍銜,共分為六等十九級,其中元帥兩級,分別為大元帥與元帥;將官等有四級,依次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一等也有四級,分別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一等依次類推,也是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級;士兵等只有三級,分別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為兩級,為上等兵與列兵。 那么在五五授銜儀式中,究竟是誰給這些替新中國流血流淚的英雄們授銜的呢?一共有五位元勛,今天我們就來依次介紹下。 其中負責給元帥們進行授銜的就是我們最崇高的偉人,我們新中國一共有十大元帥,分別為朱老總、彭老總、林帥、劉帥、賀帥、陳帥、羅帥、徐帥、聶帥、葉帥。 只不過參與了授銜儀式的只有7位元帥,其中葉帥、林帥、以及劉帥還各自有任務在身,為了堅守崗位,他們遺憾的未能到場,但經管如此,每一位能夠擔任元帥的前輩對我國、對人民的貢獻都是杰出的、卓越的、有目共睹的! 之后負責給將官進行授銜的是我們最敬愛的總理,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這四級都由他來進行授銜。其中大將與元帥一樣,都是10人,分別為粟裕將軍、黃克誠將軍、譚政將軍、肖勁光將軍、王樹聲將軍、陳賡將軍、羅瑞卿將軍、許光達將軍、徐海東將軍、張云逸將軍。 上將人數有所增多,共有55人,中將為175人,少將為798人。不過有些了解我國軍銜的朋友應當發現了,這個數字跟我國實際擁有軍銜的開國將領人數似乎對不上號,這是怎么回事呢? 因為這里算的只是首次授銜的人數,后來王建安將軍跟李聚奎將軍分別在1956年與1958年補錄為上將;聶鶴亭將軍與賀將軍同樣也是分別于1956年與1958年補錄為中將;此后1958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都有補錄的少將,因此最終算上補錄的人數,我國共有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 上面介紹過的彭老總此次并非只獲得軍銜,他同樣是授銜人士之一。這位從平江起義就開始參加革命的元老級將領負責了一部分的校官授銜,剩下的一部分則有同樣是上面介紹過的粟裕將軍進行授銜。 粟裕將軍授銜的那部分校官主要是總參謀機關的校官們,因為他可是建國后人民軍隊的總參謀長,負責這部分的職位是再合適不過。 至于最后一位負責授銜的元勛,則是蕭華將軍。16年出生的蕭華將軍在五五授銜儀式這年才39歲,卻能在這次授銜儀式上被授予了上將的軍銜,由此可見他的成就。蕭華將軍的父母都是革命烈士,從11歲開始他就開始加入組織外圍,13歲就成了少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并在14歲那年正式加入組織。 所以別看蕭華將軍年紀輕,履歷可是實打實的,作為開國將領中難得一見的“年輕人”,蕭華將軍負責的也是那些比較年輕尉官們的授銜工作。 |
|
來自: 昵稱1996103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