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時候,有的人會調節自己,遇事冷靜地想解決問題。或者換個心態去面對。但有的人就會變得狂躁不滿,進而對身邊的人攻擊,把這個壞情緒延續下去。 小明出差的時候,在車站被行動不利索的老伯弄臟衣服,他對著老伯發火,可是老伯聽不明白,于是他憋了一肚子氣的去見客戶。 在和客戶聊天的時候,不經意的把情緒帶到了工作中,而雖然簽單成功,但是客戶感覺到了小明的態度不友善,說話沒耐心等毛病,于是和老板講了幾句后,小明沒了這個區域管理權限。 點擊加載圖片 其實這件事可以避免發生的,就是因為小明對老伯的事耿耿于懷,把壞情緒衍生到客戶那里。 其實,人生需要用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個人只有放過自己才能夠放過他人,有的時候面對俗事不生氣,才能讓自己的智慧得以發揮。王陽明曾說: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如果你想發脾氣的時候,牢記王陽明4句話,換回一個好心情 不因為別人的過錯生氣 從小時候牙牙學語到長大經歷世事,可以說沒有人一生中都沒有犯過任何錯,有時候犯錯更能夠讓我們吸取教訓,然后進一步的成長。 在和別人的交往中,學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要因為別人的過錯而生氣,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樣是對自己非常不公平的表現。 點擊加載圖片 遇到口舌不饒人的人,就相當于被狗咬了一口,總不能咬回去吧。 別人的是是非非,不要去責備,當有責備之心的時候,就是你對別人的過錯生氣的開始,當別人做錯事的時候,何不站在別人的角度多考慮考慮,再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如果說隨便為了別人的錯誤生氣,很容易將兩個人的關系惡化。 不因為眼前的挫折和困境生氣 一個人對眼前的挫折和困境生氣,是因為一個人的修養沒有高境界,王陽明說: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 一個人就算遭遇了挫折和困境,但是平時人們遇到應該憤怒和惶恐的事情不憤怒和惶恐,把人生的榮辱,自我的得失看的沒有那么重的話,人生終會重見光明。 點擊加載圖片 面對挫折和困境,不自怨自哀,不生氣,一切順其自然,再從中理性的找到破綻,最終會使自己脫離困境。一旦生氣,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智慧就會直線下降,機會到來的時候也會因為思慮不周而導致流失。 不因為別人的閑言碎語生氣 人類是群居生物,不可能完全自我獨立的存在,有些人閑言碎語非常多,總是喜歡撲風捉影的說一些傷害別人的話。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 就算被人嘲笑和誹謗,只要不在意,別人就沒有辦法傷害你。你只需要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等到成功的那一刻,自然別人就會對你刮目相看。 點擊加載圖片 做人不因為別人的閑言碎語生氣,是人生的大智慧,別人的閑言碎語有的時候是針對你個人,并不是事情本身,如果你沉不住氣,那么就正中別人的下懷。 不因為看別人不順眼生氣 看別人不順眼本身就是修養不夠的表現,王陽明曾經說過: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世界萬物從來不會偏袒誰,也沒有好壞之分,是你的內心做了衡量,才分出了善惡。 有的時候人不可能只有一面,當看到別人的優點的時候就喜歡,當看到別人的缺點就厭惡,一個干大事的人,不會因為看別人不順眼而生氣,用別人的缺點來懲罰自己。 點擊加載圖片 如果在生活中你總是看別人不順眼,那就要從自身找原因了,一個人如果內心陽光和善良,對待萬事萬物都以寬容之心,不因看別人不順眼生氣,是人生的大智慧。 05總結: 王陽明在5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12歲才開始學習,到了13歲,母親去世,22歲、25歲考取功名失敗。28歲終于考上了而到了35歲卻被貶。這么曲折的經歷沒有妨礙他后來的豐功偉績。作為文弱書生,他多次替朝廷平叛,而從無敗績,他開學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到了現在,王陽明的心學得到很多大佬膜拜: 曾國藩、張居正、梁啟超、孫中山,甚至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 這是因為,王陽明的“心學”被很多人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讓人找到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點擊加載圖片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充滿了欺騙和謊言,偽神和鄉愿,你心若亂了,人生便亂了,在遇到困境時好,感覺自己的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