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1956年,我國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拉開了全國第一次古籍普查的帷幕。 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首要任務,是全面開展古籍搶救、保護和利用工作的基礎,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政府組織、參加收藏單位最多的全國性古籍普查登記工作。 身在其中,方知其重肖嬌嬌是一位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帶著尋找一份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契合的夢想,她來到了成都圖書館。起初,她只是被分配在前臺窗口接待,一段時間下來,她看著與自己夢想差距頗大的工作,難免心生落差。可是一天,一位外籍漢學家的到訪,讓她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 這天,光臨成都圖書館的讀者還真不少,只見其中有一位金色卷發、皮膚白皙、配戴黑框眼鏡的外國人,很是醒目。肖嬌嬌忙立身微笑迎接,用流利的英語打著招呼,誰知來人卻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介紹說,自己名叫Scott Relyea ,中文名字叫李皓同,是美國阿伯拉契州立大學歷史系博士、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邊疆歷史與貿易,也是四川大學的客座教授。 隨即,這位遠道而來的教授表明了此次到訪的目的:他想要查閱成都地方志。只見他拿出從大英圖書館查到的關于成都的地圖,還有存在電腦里的清代成都地圖,各種資料不僅多,而且特別詳細,精確到成都的哪一條街、哪一座牌坊、街上有哪些店、叫什么名字......肖嬌嬌看著,不由心生感慨:一個外國人做成都地方文化文獻做得如此之深,相比之下,真是令我們汗顏。 圖丨大英圖書館的清代成都地圖 在協助李皓同查找到地方志后,肖嬌嬌說服李皓同將那張地圖的電子版留了下來,以此填補了館里的資料空白。同樣都是年輕人,這樣的經歷讓肖嬌嬌內心里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她想:成都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歷史遺存頗多,何不如下功夫好好研究一番? 俗話說得好,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古籍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對全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統的古籍收藏和保護狀況進行全面普查,建立中華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數字資源庫;2011年12月,文化部下發《文化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落實了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古籍普查隨之在全國展開。 此時的肖嬌嬌已離開窗口,去了古籍保護部。通過李皓同留下的成都地圖,人們看到了清代成都的詳細模樣,結合到中華文物古籍保護工作,肖嬌嬌在無意之間就做了古籍保護的其中一項:對海外典籍的回收。 經過深入細致的普查,大家知道了成都圖書館內藏有11萬9百91冊古籍,其中包括了1912年到1949年傳統裝幀的線裝書籍,還有就是西方引進過來的平裝書籍,可查的對象比較廣。這次行動也幫助大家摸清了家底,為古籍修復明確了方向。 古籍普查,工程浩瀚古籍,是指未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將記事類文件加以編排,供人閱讀,并達到傳播知識經驗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圖書,圖書的內容日益增多,載體趨向多元,制作技術不斷改進,為了方便閱讀,產生了“簡冊”“卷軸”“冊頁”“線裝書”等不同的裝幀樣式。 古籍普查涉及的量大,以成都圖書館為例,僅民國線裝書就有兩萬多冊,按照普查要求,首先要注明的是普查號,即給每本書編寫一個普查編號,以方便統計;其二是按照“經、史、子、集、新學”不同的方向進行分類;三是要注明書名、著者、其他題名;四是統計總卷數、實存卷數、缺卷數,原缺卷數;五是古籍普查的核心,即為古籍的版本以及版本著錄的依據,這個關系到給書定級從而確認其價值,比如清乾隆以前的書即是善本。 六是著錄書的基本信息,包含板框及大小、分欄、每行字數、單行小字數、書口、魚尾、邊框、書耳等。這需要很細心去量板框大小及數清楚字數;七是著錄書的冊數和開本大小,還包括書是否有函套、夾板等;八是注明序跋情況,刻工、書中的批校題跋、鈐印及位置、附件、文獻來源和綜合附著等;九是為叢書著錄子目,一般要求填寫子目書名和著者及版本信息等;十是為版本定級選項,依據時間順序依次判斷;十一是為定損;除此之外,還有拍書影、上傳書影等,共十三個大項目,這些工作將進一步揭示古籍保存的狀況和真實面貌。 面對古籍普查,比較困難的是分類。古籍的分類和我們今天的圖書的分類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反映的是古代知識體系。除了我們自己的體系,還有一個新學問,比如在晚清時來自西方的一批書籍,像光電學、化學、物理學等,這些又要把它分到另外一個類別當中,它是清晚期出版的,也是采用線裝書的形式出版的,要做這些分類的話,自己腦子里必須要有古代知識體系的分類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普查的詳備,年輕人們更感到自己肩頭的責任,深感身在其中,方知其重。 修復藏學問,深入可得趣說到古籍的版別,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按照寫刻的不同情形,版別可分為祖本、寫本、影寫本等;按照刊刻時代區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按照刻書地域分,則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陽本、外國本等;根據刻書的性質,又可區分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根據流傳情況和珍貴程度,古籍又可分為足本、節本、殘本、通行本、稀見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如此紛繁復雜,不外乎抄寫本和刻印本,抄寫本即人工抄寫的圖書,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圖書。 一個地方的古籍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與歷史。比如蜀本,是五代及兩宋時期四川地區刻印的圖書。以成都、眉山較發達,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開寶藏》,眉山則刻有《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七史及《資治通鑒》等書。蜀本又分大字、小字兩種。 在眾多古籍的流傳中,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足本、孤本、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現在成都圖書館內善本一共有322種,3000多冊。 今天在成都圖書館眾多古籍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善本,也能看到許多抄本,流傳最廣、最接地氣的還屬四川曲藝類,它們雖是手抄,但字跡工整精美,反映了一個時代廣大百姓的精神需求,如川劇《柳蔭記》《望娘灘》等好的戲曲表現形式,好的曲目也便保留了下來。 自從紙的誕生,文字便有了承載的地方,書也就隨之流傳開來。面對年代久遠的抄本和刻本,經歷眾手和風霜雪雨,難免“年久失修”,面對多則四百多年、少則一百多年歷史的古籍,因為各種原因,這些書的品相已不是很好了,修復工作除了讓它盡量延長保存壽命,也是為了讓后代更多的子孫能夠看得到它,完成它的重要使命。我們也希望,借助古籍為載體,通過對它的開發與利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籍修復最要緊的就是工具。古籍是傳統印制裝訂的,工具也應該以傳統工具為主,再配合一些輔助現代工具。古籍修復常用傳統工具為毛筆和漿糊碗、排筆、棕刷、板刷、錐子、敲錘、鑷子、針線、噴壺、啟子、方頂鐵錘、錘書石板、尺子、刀子和軋子等十多樣。 圖丨修復工具 此外,紙張也對修復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紙張的壽命不一樣,好的紙張會保留千年,現在我們還可以見到唐代的寫本,關鍵在于紙上。挑選修復用紙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紙張的纖維、厚度、白度、耐折度、拉力等分析,選定與要修復的書盡量接近的手工紙。再把挑選出來的紙張,根據原書的紙色對補紙進行染色,原則是不能損傷原書,天然無添加。在對補紙染色的同時,也要對裝訂將會用到的絲線進行染色,染色要掌握的度是略比原書淺。 圖丨古籍書模 圖丨古籍紙張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古籍修復必須遵循可逆性和修舊如舊、整舊如舊的原則,說到這,肖嬌嬌講述了一個實例:2008年,館里從一位私人藏書家手里買來一些地方志,還有珍貴的明刻本,其中有一本乾隆年間的刻本很有意思,是關于清代法律的,但是這套書買回來的時候,已經被修復過。他們采用的修復手段比較粗糙,直接用托褙裝裱,這就好比在書頁的背后整張托裱到另外一張紙上,這種方式在古籍修復當中是被忌諱的。 為什么要遵循可逆性? 因為如果修得不好還可以揭下來,后面的工匠就可以接著修。看著已經破損非常厲害的古籍,當時在場的大家都很惋惜,想設法把托裱的紙張托掉,但由于保存的不得當,書被蟲蛀得特別嚴重,又粘連嚴重,整個書成了一塊“書磚”,怎么辦?大家觀察了很久,決定采用傳統的方法。 首先是揭裱。手工揭裱用的工具就要用到竹起子、鑷子。線拆了以后看能不能挑開。揭不開怎么辦?另一個辦法就是上蒸籠蒸,把它蒸透以后再來看它的紙張韌性變化。待變大了以后,再來看看能不能揭開,最后真就是采用這個辦法把它揭開的。 另外,這套書一共10冊,揭開以后要一一編號,然后清理,確定修復方案,因為這書和別的書修復還不太一樣。由于這書是整張托裱過的,書頁就顯得特別厚,就相當于有兩層紙。揭開書頁后,還要把以前托裱的那層紙揭掉,然后用濕毛巾一點點潤,再用鑷子慢慢地挑,一下子把一整張揭開是揭不下來的。 圖丨書磚 揭掉原來的廢紙以后再來觀察,看看是否有必要進行整張的托裱,結果發現沒有必要,因為有的地方紙張的韌性還在,所以修復工作者又采取了第二種方案:先補。 面積比較小的就補小洞,大的就補大洞。古籍修復補洞也有個標準,搭界與洞之間,就算這個小洞只有一毫米,也先要用紙把它補上,在補紙和原紙的搭界處,不能超過2毫米,非常精細,如果超過2毫米,感覺就像在上面貼了一塊狗皮膏藥一樣。而且搭界的邊緣不能是整齊的,必須是毛邊,要對上茬,絕對不能剪刀剪一塊與洞大小的紙直接貼上去,而是先將紙貼在洞上,再一點點用鑷子將補紙貼著邊緣一點點撕掉,對上茬,一個洞就算修好了。 補完以后,還要根據情況考慮到局部加固,因為它碎化的也比較嚴重,如果本身的紙酸度比較好,紙張就會泛黃,發脆。工作人員為了保留住它原來的面貌,盡管它已經碎化了,也要用皮紙來托裱,起到加固的作用。為什么用皮紙呢?因為皮紙一來韌性比較好,二來特別薄,看著就像桑蠶絲一樣透明而有柔韌,用它補書口,待書干了以后才不至于一頁頁地散開。 圖丨蟲蛀 修完以后,還需要重新打孔裝訂,將古籍復原。在裝訂打孔之前也有一個環節,就是噴平,因為補過的書頁吸收了很多水分,工作人員就利用水霧讓紙張的纖維還原,再把它晾干。晾干以后用專門的壓書板或壓書機來壓,待它完完全全平整,尺寸大小一致以后,才能進行復原工作。若是筒子頁,就要先折成筒子頁,折過來以后再齊欄,再來看上下天頭地腳,將超出的地方進行修剪整齊,弄完了以后才開始裝訂。 圖丨絮化 正式上線裝之前先是毛裝,就是對書進行打孔訂紙捻。棉紙做的紙捻結實牢固,訂好后再裝上書皮,打眼縫線、貼書簽,最后恢復到線裝,這樣,一本書才算修完。 圖丨糟朽 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通過對古籍普查及修復的粗淺了解,我們更深地感覺到古籍的保護修復,絕不是哪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古籍修復與保護,需要培養一支年輕隊伍,以續前端,發揚民族精神與工匠精神,舉全國之力來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存。隨著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圖書館,在古籍文獻中查閱更多的資料,以從事方向性研究,以尋找養生秘笈,以修寫族譜家譜,以探索古代賢者的寶貴經驗,弘揚中華文明。 古籍浩若煙海,知識不可窮盡。 跟著古籍,下一次我們將再談成都古籍中的飲食文化與養生。 文 | 李莉 圖 | 成都圖書館 編審 | 趙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