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名著《紅巖》,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傳達的( )正氣影響了幾代人。特別是它的封面,紅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遠定格在讀者的心中。許多年來我一直感嘆這藝術的創造力。 但是,當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腳下見到這塊紅色的巖石和石上的青松時,竟驚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__①__!這棵樹與小說《紅巖》的封面如出一轍,幾無兩樣,在當地也一直被稱為紅巖松。松下無一把黃土,樹根就直接( )懸崖的石縫里。崖高百丈,通體透紅,如鐵銹,如古銅。我們在崖下仰望,白云來去,一柱接天,勁松( )。我們小心地沿著壁上的小路,擺渡到紅巖之頂,頂不平,錯石斜出,如船頭昂起,僅可容數人。身后萬山如海,綠波滾滾,云霧蒸騰。松立船頭,枝葉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是時夕陽晚照,清風入袖。以手撫松頓生獨立天地、視接千載的豪情。 霍山,古人封之為鎮山。昔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__②__,以定天下。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東有太行,西有呂梁,如兩道閃電( )南下,相遇為峰,即為太岳。這三道屏障圍成表里河山,為自古兵家必爭,不知演奏出多少威武雄壯的活劇。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浩然 深入 騰空 倏然 B.浩然 扎進 凌空 倏然 C.凜然 扎進 騰空 驟然 D.凜然 深入 凌空 驟然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浩然:形容正大剛直。凜然:嚴肅而可敬畏的樣子。此處用來修飾“正氣”,故選用“浩然”更恰當。深入:透過外部,到達事物內部或中心。扎進:鉆進去,向下用力。此處用來修飾“樹根”,故選用“扎進”更恰當。騰空:向天空上升。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者高升到空中。此處語境描述的是“我們在崖下仰望”“勁松”的景象,故選用“凌空”更恰當。倏然:忽然,形容極快。驟然:忽然。“倏然”與“驟然”都有忽然的意思,“倏然”強調極快,“驟然”強調來得很突然,沒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發生了,含有意外的意思。此處語境是“兩道閃電”,強調快,故選用“倏然”更恰當。 答案:B 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這三道屏障圍成表里河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不知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壯的活劇。 B.這三道屏障圍成表里河山,為兵家自古必爭,不知演奏出多少威武雄壯的活劇。 C.這三道屏障圍成表里河山,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不知演奏出了多少威武雄壯的活劇。 D.這三道屏障圍成表里河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不知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壯的活劇。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線句子有兩處錯誤:一是成分殘缺,“必爭”后缺少賓語;二是搭配不當,“演奏”與“活劇”不搭配。綜合各選項,只有D項完全修改正確。 答案:D 3.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準確的能力。①處,“喊”的原因是上文“見到這塊紅色的巖石和石上的青松”很吃驚,“喊”的內容自然和此有關,下文對“喊”的內容進一步說明,“這棵樹”“在當地也一直被稱為紅巖松”提示①處應填“原來紅巖松在這里”之類的內容。②處,由上文“洪流甫退,遍野狼藉”可以看出,大禹治水后天下并不安定,下文“以定天下”,意為讓天下安定,那么②處所填的內容應該是如何讓天下安定,再聯系上文“霍山,古人封之為鎮山”可知,此處應填“封山為鎮”之類的內容。 答案:(示例)①原來紅巖松在這里 ②遂封山為鎮(意思對即可) 4.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句子的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4分) ①時政教育并非是簡單的時政新聞閱讀。②廣大教師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剖析,③以便學生能夠從理論高度看待和認識時事政治,④提高科學思辨。⑤在廣大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對時事政治進行系統講解的同時,⑥也要密切聯系日常生活實際,⑦使學生對時事政治透過自己的生活有更加切身的體會,⑧提高認知能力和理論素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語句①,“并非是”成分贅余,“非”有“不是”的意思,故應將“并非是”改為“并非”或“并不是”;語句④,“提高”缺少對應的賓語中心語,需添加“能力”與之呼應;語句⑤,“在……的同時,也要……”的句式中,介詞“在”的位置不當,導致整個句子缺少了主語,應把“廣大教師”提到“在”的前面,作整個句子的主語;語句⑦,“對時事政治透過自己的生活”的表達語序不當,正確的語序為“透過自己的生活對時事政治有更加切身的體會”。 答案:語句①,“并非是”改為“并非”或者“并不是”;語句④,在“思辨”后添加“能力”;語句⑤,把“廣大教師”提到“在”前面;語句⑦,“對時事政治”和“透過自己的生活”對調一下位置。 5.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55個字。(6分)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物局稱,文物工作人員新近發現9處烽燧遺址,根據地表采集的標本可以判斷其為漢代列燧,西夏時期有沿用,部分有近代使用痕跡。烽燧也稱烽火臺,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夜晚放火,這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方法。它與長城并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列燧是指排列起來,連點成線的烽火臺。新發現9處烽燧遺址,激發了人們對于阿拉善中部地區歷史文化的認識和思考,對于理解當地雅布賴手印巖畫、曼德拉山巖畫,以及近期在該區域發現的多處人面像巖畫、青銅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等具有重要意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壓縮語段的能力。新聞報道的壓縮思路非常明確,在字數允許的情況下,除了新聞五要素“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人”,還要包括新聞事件的意義或影響。本段新聞分為導語、正文兩部分,導語部分信息豐富:何時——新近;何地——內蒙古自治區;何人——阿拉善盟文物局;何事——發現9處烽燧遺址;事件補充說明——烽燧為漢代列燧,部分有使用痕跡。正文部分主要介紹了新聞的背景以及新聞事件的意義;背景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新聞事件,意義是新聞的延伸。把上述信息串聯起來并注意語句表達的流暢連貫即可。 答案:內蒙古阿拉善盟新近發現9處烽燧遺址,經判斷其為漢代列燧,這一發現對于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 二、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無數“逆行者”用大愛撐起生命的托付,為全社會樹立起一座道德精神的豐碑。我們可以用司馬遷《屈原列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贊美他們可比日月的精神。 (2)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個比喻,說明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能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學習杜季良不成功就會成為紈绔子弟,警拔有力,發人深省。 (3)陸游《書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運用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先賢,施展抱負。 解析: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根據“可比日月”等關鍵信息,可以推知此處答案。(2)根據“比喻”“學習龍伯高”“學習杜季良”等關鍵信息,可以推知此處答案。(3)根據“諸葛亮的典故”“效法先賢”“施展抱負”等關鍵信息,可以推知此處答案。易錯字:(2)鵠,鶩;(3)堪,仲。 答案:(1)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刻鵠不成尚類鶩 畫虎不成反類狗 (3)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三、小說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兩分硬幣 黑島傳治 “媽媽,買根陀螺繩兒嘛。” 藤二纏起媽媽來了。 “問問爸爸,看叫買不。” “說行哩。” 媽媽對所有的事情都很小氣,一個原因是家里的日子難過。盡管是答應給買了,還要把堆房翻騰一遍,看清楚是不是還有健吉玩舊的繩兒。這沿河的小村莊的孩子們,都聚集到廟門前去,把新繩兒纏在新陀螺上使它轉動起來,兩個人一組撞陀螺,比輸贏。孩子們把這種玩法叫作“撞嘎嘎”。纏好繩兒使勁一抽把陀螺撒出去,它就飛快地轉動起來。兩個人一起撒,輪流讓自己的陀螺去撞對方的,直到一方的陀螺停止轉動,陀螺先停下來的就算輸了。 “瞧,光俺一個人用這樣又黑又舊的陀螺呢。也給俺買個新的陀螺吧。” 藤二纏著媽媽。 “陀螺,不是有一個嘛,不買也行了。” “這個,瞧,不都這么黑了嗎?……人家都是新的!” “凈說傻話,這個陀螺還不好!”健吉說,他深信自己從前用過的陀螺好,又舍不得拿錢給弟弟買陀螺。 “嗯。” 原來,藤二是哥哥說啥都相信的。 “這個陀螺好呀,不信跟他們比比看。能夠打敗它的陀螺,誰也不會有的。” 說到這里,陀螺用舊的,算是說通了。可一到跟媽媽兩個人去買繩兒時,藤二又貪婪地摸弄起鋪子里裝在木盒中的涂得紅紅綠綠的新陀螺來了。 繩兒一共有幾十條,都剪得一般長,其中只有一條比起別的來短那么一尺左右。那是按尺碼量著剪下來,最后剩了那么一條不足尺碼的。 “多少錢一條哇?” “一條一角錢呀,那條短的就算您八分錢吧。” “算八分錢……” “是啊。” “那么,這條短的就好了。” 說著,媽媽拿出一角錢遞給老板,被找回來兩分錢硬幣,就仿佛是賺了兩分錢一樣感到高興。直到媽媽催藤二回家,他還在玩弄那盒子里的新陀螺,看起來十分愛惜的樣子。然而,卻也并沒有硬逼著媽媽給他買,就跟著媽媽回來了。 鄰村廟前的廣場上,來了串鄉的摔跤班子。孩子們都結伴去看熱鬧。藤二也想去,但是正趕上收割稻子大忙的節骨眼兒上,而且牛棚里上了軛(牛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的牛,也正拉磨磨粉,團團地圍著中間的柱子打轉,得讓藤二看著。 “連看牛都討厭,那該怎么辦呀?”不知怎的,藤二討厭看牛。他把繩兒拴在牛棚房檐下的柱子上,兩只手握住繩頭兒用力抻著。 “那么,你就去趕麻雀吧。” “不。” “你這么任著性子怎么行啊?粉得磨,麻雀又會來吃稻子!”媽媽帶著生氣的口吻說。藤二似乎在跟柱子拔河一樣,轉過身子去拉繩兒,過了一會兒,低聲說:“大伙兒可都去看摔跤的了。” “像咱家這樣子的窮棒子,哪兒能夠去干那樣的事啊!” “嘿!”藤二失望地喊著,還是一個勁兒地抻著繩兒。 “那么抻,繩兒可要斷了。” “哼,比人家的都短呀!” “抻也長不了——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 “嘿,一抻就長了。” 這時候,爸爸回來了,盯著藤二說:“阿藤,你嘟囔什么呀?” “瞧,這不是挨說了嗎?——喏,看著牛啊。” 媽媽趁機安頓好藤二就下田去了。爸爸把稻子倒在漏斗里,看到溫順的牛正在望著人臉,慢騰騰地拉著磨,就出去了。藤二自從買了陀螺繩兒,到孩子們中間去轉陀螺,就慢慢發現自個兒的繩兒比別人的短很多。這使他感到不開心。把繩兒的一頭并齊,一比,他的繩兒比誰的都短。他才六歲,跟上了學的大孩子玩“撞嘎嘎”總是輸,所以他總是不斷地抻繩兒。他一邊看著牛,一邊把繩兒套在中間的柱子上,揪住兩頭用力抻,嘴里仿佛在念叨著:“繩兒啊,長長了吧。” 牛就在他身后團團地轉著。 健吉正在割稻,去看摔跤的孩子回來了。歸途中,他們到處停下來玩著陀螺。后來,一家三口又割了一會兒稻子,眼看太陽就要落山,才擔著稻捆兒回家來了。 “牛棚里怎么一點兒動靜都沒有哇?” “嗯。” “藤二上哪兒去玩了吧?”媽媽放下稻捆兒走上前去往牛棚里一瞧,嚇了一大跳,顫抖著叫了起來:“阿健啊,快來!”健吉扔下稻捆兒,趕忙跑過去,發現看牛的藤二,手里握著陀螺繩兒躺在陰暗的牛棚里,他的脖頸斷了,滿頭是血。黃牛呆呆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在守護著孩子。夕陽穿過竹窗欞,照著黃牛的眼珠。一兩只蒼蠅在黃牛身旁嗡嗡地煽動著翅膀……“畜生!瞧你干的好事!”黃牛嚇得口吐白沫,在牛棚里跑來跑去。牛軛打爛了,六尺扁擔也打斷了。三年過去了。 “那時候,叫他去看摔跤的就好了!” “不給他買那么短的陀螺繩兒就好了,可是——他是把陀螺繩兒套在柱子上用力抻,一只手抻脫,栽倒在地上,給牛踩死的。不給他買那根短繩兒就好了,可是——省下兩分錢又頂什么用啊!”媽媽一想起藤二,就這么念叨起來,直到如今,還要流淚哩。 (李芒譯,有刪改) [注] 此文作于1925年,當時日本的資本主義侵入農村,地主富農殘暴,大量農民破產,十分貧困。 7.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中寫“孩子們‘撞嘎嘎’”“串鄉的摔跤班子”“上了軛的牛拉磨磨粉”“麻雀又會來吃稻子”等內容,彌漫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B.買陀螺繩兒的時候,藤二玩弄著新陀螺,看起來十分愛惜,卻并沒有逼著媽媽買,說明他年齡雖小卻比較懂事,答應了不買就不再纏鬧。 C.藤二討厭看牛,也不愿意去趕麻雀,是因為他想跟著其他孩子一起去鄰村看摔跤,同時也是因為自己的陀螺繩兒短經常輸掉比賽不開心。 D.“媽媽一想起藤二,就這么念叨起來”,類似《祝福》中祥林嫂說阿毛的事情,“媽媽”念叨的內容主要表現了“媽媽”因兒子死去的悲傷。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作品思想內容的能力。由最后兩段的三個“就好了”可知,D項,“媽媽”念叨的內容主要表現的是她的悔恨。 答案:D 8.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本文以對話為主,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如“哼,比人家的都短呀”“瞧,這不是挨說了嗎?——喏,看著牛啊”表現了藤二的天真活潑。 B.“像咱家這樣子的窮棒子”正面說明了藤二一家家庭貧困;別的孩子都去看摔跤了,六歲的藤二卻要在家里看牛,從側面反映了這一現實。 C.小說中“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看到溫順的牛正在望著人臉,慢騰騰地拉著磨,就出去了”等情節為后文藤二出事做了鋪墊。 D.“夕陽穿過竹窗欞”“一兩只蒼蠅在黃牛身旁嗡嗡地煽動著翅膀”等屬于環境描寫,渲染出一種死寂的氛圍,突出了小說的悲劇色彩。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文章藝術特點的能力。結合原文的內容可知,此處主要表現了藤二因陀螺繩兒比別人短,又無法出去看摔跤而不開心的心情。A項,“天真活潑”概括不準確。 答案:A 9.簡要分析小說以“兩分硬幣”為題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標題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從小說的情節、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通過梳理小說情節可以發現,“媽媽”為了省“兩分硬幣”給兒子買了短的繩兒,這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從人物形象上看,省“兩分硬幣”突出了“媽媽”節省的性格特點。從小說主旨看,“媽媽”為什么連“兩分硬幣”都要節省?聯系文后的注釋不難看出當時大量農民破產,生活貧困,這樣的社會現實能夠引發考生的深思。 答案:①從小說的內容看,正是“兩分硬幣”造成了藤二的悲劇,“兩分硬幣”是小說情節的關鍵。②從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媽媽”節省“兩分硬幣”是導致兒子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節省“兩分硬幣”突出了“媽媽”節儉的特點。③從小說的主旨看,“兩分硬幣”竟造成了悲劇,深刻反映出當時底層人民的生存現狀,發人深省。 10.小說的悲劇看似是一個偶然事件,實際上背后有復雜的原因。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題干中已經指出,造成小說悲劇的原因是復雜的,且是隱藏在“背后”的,那么就要求考生挖掘深層的原因。從表面上看,藤二的悲劇是他貪玩想把繩兒抻長引起的,而深層的原因就要結合故事情節和小說下面注釋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藤二為什么想要抻長繩兒呢?因為媽媽買給他的繩兒短了。媽媽為什么買短的繩兒?因為家庭貧困。為什么發生危險沒有人管呢?因為家人都在忙。為什么會貧窮?為什么家人都在忙呢?因為時代劇變,大量農民破產。由此分析即可得出背后的深層原因。 答案:①家庭的貧困:媽媽為了節省兩分硬幣而造成悲劇。②生活的重壓:孩子本該玩耍,但正趕上收割稻子要干活,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孩子出事時家人都在忙,發現時已晚。③時代的悲劇:這個家庭就是日本社會的縮影,社會劇變,農民生活貧困,時代的殘酷造成了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