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坐落在膠州半島,如今的青島是山東省的經濟中心,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超萬億,百姓生活富裕,景色風光優美。但讓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現在的青島還存在著的很多德式建筑,漫步在青島的老城區,仿佛置身于歐洲的德國城市,這些異域風光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前去觀賞游玩。 這些德式建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青島的一張名片,但是這些德式建筑是何人建造的,在什么時候建造的,為什么在中國的一個海濱城市會出現這么多德式建筑?這個還得從一百多年前說起,那時候的青島經歷了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這些德式建筑便是當時的歷史遺存。 一、野心勃勃的德國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這一年德國看上了膠州灣,在當年的11月4號,德國政府聲稱兩名傳教士在山東被殺害,便派兵強行登陸了膠州灣。而當時的清政府軟弱無能,根本不敢對德國發起反擊,反而命令當時的山東巡撫不準妄動。于是這塊地方就這么被德國給占下來了,在第二年的3月6號,清政府還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借協定》,自此膠州灣被德國強行租借。 ▲《膠澳租借協定》德國劃定的租借地(圖中陰影部分) 德國人為何千里迢迢的跑到中國來,強行侵占一個當時還只有一些小漁村的膠州灣呢?這是因為,德國在1871年的時候才完成了統一,并且經過20多年的發展才得以與當時的歐洲列強并肩,而這就導致了德國發展起來之后,卻發現世界幾乎已經被英法等老牌帝國給瓜分完了,德國只能在旁邊吃吃邊角料。 這讓德國心理很不平衡,因為英法等國在收刮的財富讓德國都眼紅不已。于是德國就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開始尋找合適的。 德國想要發展的殖民體系,效仿的對象正是英國,那么就像英國在中國擁有一塊香港,德國也想在中國占領一塊地盤。所以在1897年的時候,德國行動了。但德國這一次行動并非是倉促之間完成的,而是早已經做好了規劃和選址工作。 之所以選中了膠州灣,正是因為膠州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德國的野心很大,要在膠州灣建設一個足以超越當時香港的“模范”,用來展現德國制度的優越性,并證明德國是比英國要強大,可以說這是一次后起之秀對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一次挑戰。 二、青島初建 為了實現這一野心,德國做了詳細的準備,首先德國計劃在膠州灣畔建造一座城市,將其定位為是德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基地和商業港口。而正是因為德國給這一地區的定義,所以德國人最開始是建設港口,之后才根據港口建設來推動城市的建設。并且德國政府還效仿香港地區,將這一地區宣布為“自由港”。 而在《膠澳租借協定》簽訂之后,德國便公布了膠州灣畔的第一個城市規劃,因為當時的膠州灣畔只有一些小漁村,根本沒有一個成形的城市,所以德國政府決定自己建造出一座樣板城市。在德國強占膠州灣的兩年之后,這座德國與膠州灣畔建立起來的新城市被正式命名為青島,取自原先坐落于此處的一個小漁村的名字。 ▲1912年青島市地圖 因而,青島這座城市的規劃從建立之初就與德國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而德國也勢必要給這座城市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因為德國是想將青島作為一個模范的,用來證明自己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照樣能和英國這種老牌列強一爭高下,并且還會比他們更強,所以德國在青島的建設上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就連青島的城市規劃都是德皇親自敲定的。 三、德國人的杰作 青島這一座城市在建立之初就定下了高標準建設的基調,城市建設仿照的是德國的首都柏林,而光德國政府投入的資金更是高達1.7億金馬克,這還不算來到青島進行投資的德國商人的出資。而德國政府在青島這種近乎不計回報的投資,在德國國內也引發強烈的質疑,這也導致了最后青島的部分建筑偏離了原先的規劃,在投入上減少了很多。 例如,當時的青島火車站便是在這個背景下建造而成,本來應該更加高大寬敞的火車站,最后變成了鄉村教堂風格。 ▲1901年青島市火車站 因為整座城市最開始從無到有都是德國人一手規劃,所以德國當時在青島建設的港口、要塞、鐵路、城市街區、街道、公園綠地、海濱浴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廠以及地標性的景觀的總體框架都遺留至今。現如今,在青島還遺留著德占時期建設的燈塔等設施,這些設施依然在發揮著作用,港口的基本格局也是和當時大致相同。 與此同時,德國人還在山東地區建造了膠濟鐵路,青島正是這條鐵路的中東端起始站,當時德國人在青島建設的火車站建筑至今還留存在青島老城區,成為一代代青島人的歷史印記。 而德國在青島留下的不單單是這些地面建筑,現在人們還時常津津樂道的青島城市下水道,就是那個時候建設而成的。當時,德國人剛到青島便遭遇了一場歷史罕見的大暴雨,而為了防止大雨再度傾盆而下影響城市運作,德國人采用了超高標準建設青島的防洪排水工程,大尺寸的排水管道,最終這先進的雨污分流理念讓這座城市沒有了內澇的憂患。時至今日,青島德占時期建設的防洪排水工程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青島下水道結構圖 四、青島工業背后的辛酸 除了著名的下水道工程,青島不得不提的還有至今還在運營,并且發展壯大的啤酒品牌——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的前身,正是德國在1903年建造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德皇威廉二世命人將造酒設備從德國運送到青島,才最終有了這么一個百年品牌。如今,德國人建造的那座啤酒廠已經成為了青島啤酒博物館,融為了城市歷史的一部分。 ▲青島啤酒廠 除了啤酒廠,德國人在青島留下了很多工業設施。雖然說德國人最開始的時候把青島定義為一座軍事基地和商業港口城市,并非是工業城市。但是為了服務與城市的發展,德國人還是在青島建了一些工業設施,例如總督府屠宰場、庫麥爾電燈廠、礦泉水廠、造船廠、四方修理廠等等。 德國人修建的這些建筑有些早已不存在,有些還在發揮著作用,還有些成為了青島歷史景觀的一部分。但是歷史留下的并非只有這些建筑。當時在這一地區,還有274個村莊和接近8萬多農民,這些人的命運因為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被永遠改變了。 在德國人到來之后,他們成為了德國人大興土木的勞動力來源,而這些同胞們的命運可想而知。他們的土地被強占了,自己又淪為了德國人的勞工,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甚至是生命建造了這些德式建筑,建成了青島。可以說,現在青島的德式建筑上面也是一寸石頭一寸血的印記。 歷史終會銘記這些侵略者的暴行,今天的我們在看到青島上面宏偉的德式建筑的時候,也應該想到這是德國人侵略的產物,是刻在祖國大地上的傷痕。 而今天的青島不單單只有這些德式建筑,還有蓬勃發展的經濟,日新月異的城市景觀。如今的青島是山東省的經濟中心,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超萬億,百姓生活富裕,景色風光優美,比之德占時期更好。中國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國青島之名也已經響徹世界。 文/樂宇 參考資料: 1、《青島城市規劃:德占下的“模仿”》 2、《德占時期青島工業遺產與青島城市歷史景觀》,錢毅、任璞、張子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