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井頭山遺址入圍。此次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20個項目,呈現出涉及年代全、覆蓋地域廣,遺跡種類多樣、遺址內涵豐富,“考古中國”亮點多,主動發掘、多學科合作成果豐碩等特點。 井頭山遺址出土物。陳青/攝 隨著中國考古學不斷向縱深拓展,遺址格局的逐步清晰、歷史文化內涵的日益豐富反映在入圍項目中。從人類居住遺址的表現方式上來看,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作為史前海洋適應性遺存,保存了豐富的有機質遺物和多樣性的取食經濟內容(包括水稻)。 “考古中國”項目以考古學理論、方法構建中國境內人類演化、社會發展、國家形成的百萬年漫長歷史。此次入圍終評項目中,井頭山遺址和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等7個項目均為“考古中國”重要成果。 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木器全家福。資料圖 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地處余姚市三七市鎮三七市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年代距今8300年至7800年,是近年來余姚、寧波、浙江乃至我國考古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改寫余姚、寧波人類活動史和區域文明史的一項重要發現,不僅把寧波的歷史源頭向前推了1000多年,還對海岸線變遷、海平面升降等古環境和海洋文化源頭的研究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資料。井頭山遺址早于聞名中外的河姆渡遺址1000多年,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區等,出土了空前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編織物等人工制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征,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