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讓人非常心酸的問題,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會很糾結。我本人就是屬于這種情況,我們弟兄姐妹6人,我是最少的,有2個哥哥3個姐姐,其中大姐和三姐嫁到了外地,二姐嫁在自己村,父母在我還未成家立業(yè)的時候相繼去世,我成了一個無父無母但有哥有姐的“孤兒”。父母都去世的時候,我已經年滿18歲,有了自理能力,哥姐雖然給予了極大的照顧,但是,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仍感覺到了無助,于是我離家外出創(chuàng)業(yè)。 當時,哥姐都生活在農村,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在我離家的時候,他們都沒有能力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只能口頭說一些安慰勉勵的話。那時候,一句暖心的話,也可以增添我無窮的力量,我去過南方,后來返回家鄉(xiāng),通過多年的打拼,終于小有成功,生活條件提高了不少,車、房都有,成為了我們村白手起家的典型。 日子好過了,但有一個心結始終無法解開,那就是回老家去哪里? 當年離家外出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父母留了一幢破舊的房子,因為創(chuàng)業(yè)需要資金,多年前把房子賣掉了,這樣,我就成了一個無房、無地但有戶口的人。我的家鄉(xiāng)情懷非常嚴重,說白了就是非常“戀家”,要不我也不會當年在南方發(fā)展的很好,卻突然返回了家鄉(xiāng),返鄉(xiāng)我也沒有在村里居住,但每間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回村里去哥哥姐姐家里一坐。 說個實話,您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絕對體會不到這樣的心情,也絕對不會真實的回答出這樣的問題。 回老家是因為有著家鄉(xiāng)的情結,而回老家去哪里?則是我想當矛盾的一點。俗話說“有爹娘的地方就有家”,我發(fā)自內心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內涵,我去哥哥姐姐家里,首先有一種投靠的心理。有父母回家是心安理得,感覺非常隨意,而去哥哥姐姐家里,卻是一種去做客的心理,一言一行小心翼翼,生怕哪一個地方做的不好,被人嫌棄,雖然哥哥姐姐十分歡迎我去他們家里。其次是有一種必須感恩的心理。這種心理源于嫂子和姐夫,自己的親哥親姐無所謂,但是在嫂子和姐夫面前就不能隨便,回去的禮物首先是送給嫂子和姐夫的,因為要感謝他們的熱情款待,從心理上,首先要感恩的是他們。三是有一種必須回報的心理。回老家了,有哥哥姐姐招待,內心感覺對他們有恩,所以一定要找機會來回報,因此要主動詢問他們有無困難,如果有困難,要自報奮勇的去幫助解決,無論在金錢上、物質上,所有的大事小情都要盡心盡力去辦,自己覺得如果不能辦成,就是對不起哥哥姐姐。6年前,我姐夫因腦血栓癱瘓在床,金錢資助不必多說,為了他住院治病,我把自己的生意扔下不管,跑前跑后,不知道耽誤了多少時間和精力,當時的唯一想法就是,好好侍候姐夫,是給我一個回報感恩的機會,必須做好。 有很多人因為父母不在了,弟兄姐妹之間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該飛的飛了,該走的走了,一母同胞行同路人,感情、親情全都沒有了,這樣的結局你回家去哥哥姐姐家里,不會有半點快樂,回去一趟搞不好會因為某件事鬧的不愉快,生一肚子氣,這樣的兄弟姐妹已經名存實亡,不如不回家的好。 所幸我跟哥哥姐姐沒有發(fā)展到這一步,因此,我回家還是可以去哥哥姐姐家里,同哥哥喝點小酒,和嫂子開個玩笑,兄弟姐妹之間團結無間、其樂融融。 通過我本人的真實故事,我感覺,父母沒有了,回老家完全可以去兄弟姐妹家里,但是有三個前提。 一是要敬重尊重兄弟姐妹家中的每一位成員。如果你是弟弟妹妹,那就要把哥哥姐姐當成父母,長子如父、長嫂比母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是哥哥姐姐,那就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帶好頭做好表率,設身處地的為弟弟妹妹弟媳妹夫著想,贏得他們的尊重。 二是要有博大的胸懷,不能和兄弟姐妹斤斤計較。無論遇到什么事,不能以吃虧占便宜為標準,多點付出,少點索取,千萬不要忘記你們是血脈相連的人,兄弟合心,其利斷金,只有不計較,才能團結無間,抱成一團,共同構建和諧幸福的大家庭。 三是要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向。兄弟姐妹的配偶是這個大家庭的重要一分子,要把尊重他們放在第一位。兄弟姐妹之間不能因為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相處態(tài)度,窮與富是對外人看的,做為一母同胞要平等相待,決不能歧視其中的任何一位。 農村有句老話叫“兩好噶一好”,意思是只有兩個人都好才是真正的好,兄弟姐妹之間更是如此,只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幫助,團結和睦一家人,不分遠近格外親,那即便父母都不在了,您回老家完全可以去兄弟姐妹家中,因為,您已經融入為了兄弟姐妹家中的一名成員 。我是天潤土元帥,歡迎大家對我的回答進行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