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禮興,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主任醫師。
01
偏頭痛
偏頭痛常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狀態,甚至發展為抑郁癥;對于中老年患者,偏頭痛反復發作會增加腦血管疾病及認知障礙。
血管痙攣收縮學說認為偏頭痛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顱內血管血漿中5-HT增加,引起血管痙攣收縮,5-HT減少,血管擴張,便引起搏動性頭痛。針灸治療偏頭痛具有見效快、操作便利、成本低廉等特點。
02
偏頭痛癥狀?
偏頭痛多位于兩側,通常持續4~72小時左右,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光、聲刺激或日?;顒右部杉又匕Y狀。
03
病案?
男,28歲,反復頭痛5年多,加重3個月。
現病史:2014年,患者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左側頭痛,在勞累、熬夜、情緒刺激時癥狀加重,手指按壓疼痛明顯,每次持續大約一小時,可自行緩解,常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服用谷維素、布洛芬、龍血竭片及中藥后疼痛緩解,但仍有反復。
近3個月以來,頭痛頻率明顯增多,出現左側頭部脹痛,偶有搏動性疼痛,有時頭痛欲裂,伴肋部疼痛、易怒、頭暈等,嚴重影響睡眠,時有口干口苦,無胸悶胸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納一般,睡眠質量差,小便黃,大便尚可。舌紅苔黃,脈弦有力。
04
診斷及治法?
中醫診斷:頭痛病 — 肝陽上擾證
平肝潛陽,和解清熱
古醫將偏頭痛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大多數偏頭痛都是以內傷為主,日常工作、生活中遇情緒刺激,致頭部氣血不暢,氣機阻滯,致“偏頭風”?!侗孀C奇聞》曰:“人有患半邊頭風者……此病得之郁氣不宣……遂至半邊頭痛也?!逼^痛的主病位“腦”,與“神”密切相關,同時與“心、肝”等臟腑關系密切,因此以“疏肝調神”治療為主,使用“調神針法”。
本案患者肝陽偏亢,每遇情緒刺激時,肝陽易化風上擾清竅,致頭部氣機阻滯,瘀血留滯,患者便頭痛欲裂。肝陽上亢又擾動元神,致心神不寧,難以入睡。“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療上宜以調神穴位為主,加上局部取穴,再用中藥“平肝潛陽,疏風止痛”。
針灸
電針:四神針、印堂、神庭、頭維
留針:三陰交、申脈、照海、四關穴(合谷、太沖)
耳穴:緣中、皮質下、心、肝、腎、交感
人體的神志活動屬陽,巔頂部陽氣最盛,百會陽脈之巔,四神針在百會前后左右各1.5寸,刺激面廣,又通過督脈和膀胱經直接聯系腦部,是安神醒腦、開竅解郁的穴位。印堂、神庭也有安定神志之效,可激發經氣,調節元神。頭維為局部取穴,治療本病要穴。
四關穴,通過疏泄肝氣、通調周身氣血來調神安神。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匯處,可滋陰潛陽,疏通三陰氣血,健脾益血,調補肝腎。申脈,照海分別與陰、陽蹺脈相通,可平衡陰陽,以達鎮靜安神的效果。輔以耳穴壓豆刺激局部反應區,調理臟腑功能,促進睡眠。
中藥
柴胡15g 黃芩10g 白芍20g
鉤藤15g 天麻15g 牡蠣30g(先煎)
半夏15g 甘草5g 龍骨30g(先煎)
水煎服至200ml,飯后溫服,一日兩次。
外加中成藥
柴胡疏氣行滯,半夏和胃降逆,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得清而不致偏亢,白芍柔肝止痛,龍骨、牡蠣重鎮安神,天麻、鉤藤二藥均入肝經,有平肝熄風之效,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平肝潛陽、和解清熱、鎮靜安神。
療效
二診:患者頭痛明顯緩解,偶遇情緒刺激時發作,睡眠質量好轉。針灸守上方,再加中藥七劑。
三診:偏頭痛癥狀基本消失,囑患者適寒溫,暢情志,清淡飲食,避免情緒激動。
05
總結
臨床上針對此實證患者也配合耳尖放血,此證屬肝陽上亢之實證。《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凡用針者, 虛則補之, 實則泄之, 宛陳則除之。”耳尖放血療法體現了“實則泄之”的治則, 而且方便、安全、價廉、效高且副作用小。即常規消毒后,在耳尖穴上用三棱針做快速點刺出血8~10滴,止痛效果顯著、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