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的科幻小說界而言,劉慈欣可以說是一個神話。 科幻這個題材,長期以來都被視為冷門中的冷門,但劉慈欣,可以說是一個憑一己之力,將冷門變成熱門、乃至“燙門”的天才小說家。 除了暢銷全球的《三體》系列之外,以他的短篇小說《流浪地球》為基礎創作的同名電影,也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神話。 受文化基礎、創作環境、劇本和技術條件等多個方面的制約,中國科幻題材電影的變現能力一直不被業界看好。但《流浪地球》卻在一片唱衰中橫空出世,至今仍是中國影史票房榜上的前三位。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如此受中國市場歡迎,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構筑的科幻世界,是中國人的科幻世界。 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在審視“文明”這一創作母題時,先天就比建國史只有三位數的美國有著更成熟、更縝密的看法。 《流浪地球》講述了一個以中國人為本位的故事。中國人的觀念里,沒有好萊塢那種居高臨下的“拯救”世界的視角,在我們看來,世界與我們,本就是一個共同體,中華文明與世界共同生長、共同流亡,共同重獲新生。 《流浪地球》證明了一件事:只有中國人,才能講好屬于中國人的科幻故事。 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好萊塢多次遞出橄欖枝,劉慈欣也依然堅持把《三體》,這部獲得了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的巨作留給了中國。 與短篇小說《流浪地球》相比,作為長篇小說的《三體》,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都大幅度擴展和塑造了屬于劉慈欣的、屬于中國人的時空觀和宇宙觀。 因此,我們雖然成功地拍拍出了《流浪地球》,但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拍出《三體》。 必須承認的是,現在的中國,電影工業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發展程度遠不及美國好萊塢。《三體》可以說是全球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其中很多需要特效處理的概念和關鍵情節,以現在中國的技術水平來看,是無法呈現在大熒幕上的。 但劉慈欣表示,即使他有生之年看不到《三體》登上大銀幕,他也不會把這部科幻作品交給好萊塢,因為《三體》作為一部成熟的作品,它的思想內核是中國人的思考,也只有中國人能理解。 好萊塢的技術優勢,并不足以彌補西方文明,尤其是美洲文明在時空觀和文明觀上與中華文明的認知偏差。 在解釋這個說法時,劉慈欣給出了兩個理由,令全場嘆服。 三體并非一個黑白分明的故事《三體》所探討的主題之一,在于宇宙這一框架下,不同形態文明之間的競爭,而這種競爭,雖然你死我活,本身卻并沒有對錯之分。 (1)好奇心和探索沒有對錯 《三體》的故事源于人類文明對地外文明的好奇。這種好奇促使著人們一次次向宇宙發聲,招來了隨后的浩劫,人類文明更是因此一度陷入滅絕的危機當中。 但這種“好奇”是錯誤的嗎?人們向宇宙發聲,是錯誤的嗎? (2)三體人和人類沒有對錯 我們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自然覺得覬覦地球的三體文明是錯誤的,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三體人的入侵,又何嘗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契機?三體人是否也依然有著為自己的文明求得生存空間的權利? 然而,在好萊塢的框架下,電影必須要存在一個為所有犧牲承擔責任的反派。對于劉慈欣和中國讀者而言,無論小說中的哪一方,被這種片面的善惡觀塑造,都是極其讓人不喜的。 2.《三體》并非好萊塢推崇的主流文化 《三體》本身,是一部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的作品,而非一味說教,將對錯灌輸給讀者的作品。這與好萊塢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價值觀輸出”這一觀點有著本質的區別。 可以這么說,讀《三體》,是一個思考中華文明獨有的認識世界的方式的過程。 《三體》中,沒有好萊塢所推崇的“人本位”的觀點,而更多的是“寄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種物我合一、物我兩忘的獨特的中國智慧。《三體》讓全球著迷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
|